正文 第23章 退位思考(2 / 2)

釋迦闡教,清淨為先,遠離塵垢,斷除貪欲。所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開導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調讖身心,舍諸染著,衣服飲食,鹹資四輩。

自覺王遷謝,像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賤之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家,嗜欲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裏,周旋闌闃,驅策田產,聚積貨物。耕織為生,估販成業,事同編戶,跡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訛,交通豪猾。每罹憲網,自陷重刑,瀆亂真如,傾毀妙法,譬茲稂莠,有穢嘉苗;類被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來,多立寺舍,不求閑曠之境,唯趨喧雜之方。繕采崎嶇,棟宇殊拓,錯舛隱匿,誘納奸邪。或有接延邸,鄰近屠沽,埃塵滿室,膻腥盈道。徒長輕慢之心,有虧崇敬之義。且老氏垂化,本貴衝虛,養誌無為,遺物情外。全真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誌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熏猶有辨,常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並令大寺觀居住,給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進、戒行有闕、不堪供養者,並令罷遣,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違製之事,悉宜停斷。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餘悉罷之。這道詔令,幾乎是在做當年北周武帝同樣的禁佛工作,在那個佛教已經異軍突起、蔚為大觀的時代,必然引起社會動蕩。李世民看到這個潛在的危險,不計佛教徒曾經支持李建成的前嫌,以政局穩定為重,停止李淵的錯誤決定,使李淵看到他在政治上的成熟。這當然是使李淵驚喜的行為。

李淵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九,也就是目睹玄武門之變的第四天,在確信李世民不但不會大肆殺戮,而且可以把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收歸已有後,他放心地宣布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且在同時下了一道詔令:“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這就是說,他已經放心地把全部權力交給了李世民。這是他在向朝臣暗示,他要準備退位了。

自古以來,皇帝肯自動退位者少而又少,李淵退位的動機是什麼?這是需要分析研究的。首先自然是政治壓力,李世民已經得勢,做皇帝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雖然他對李淵仍然表現出孝順姿態,但李淵親眼見他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不能不害怕。李世民大權在握,李淵的性命其實已經掌握在李世民手中,他的晚年能否安穩,也全看李世民的態度,為此,把皇帝位置讓出來,應是聰明的做法。其次,李淵這時已經60歲了,他進入長安做皇帝後,就有安度晚年的打算,對裴寂說過要“為太上”的話,而且經常遊幸、打獵,看到李世民有能力管好自己打出來的這個江山,索性來個功成身退,享幾年清福,也是老年人的自然心態。所以,從李淵把政權交給李世民開始,他就在考慮何時退位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