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鬆年(1767-1827),字蓉雋,號樂山,瑞安縣城人,清嘉慶、道光年間東南水師名將。初以武舉效力軍伍,由千總升參將、總兵,累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在肅清安南流寇,維護海疆安定,打擊英船鴉片走私活動等軍事鬥爭中,作出過傑出貢獻,事跡入傳《清史稿》。
清嘉慶三年(1798),瑞安標營千總許鬆年因捕盜有功,被提升為鎮海提標參將。在水師營的大帳內,他拜見了心儀已久的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看到身材高大、相貌奇偉、威武豪邁的許鬆年,李長庚不覺兩眼一亮,心裏便有了幾分喜歡。及至問過籍貫、身世、履曆之後,他高興地說:“如今海疆不靖,正是朝廷用人之際,許參將乃武舉出身,文武兼備,相信定能為我水師殺敵建功,不負本督之厚望。”從此,兩人一見如故,為共同捍衛東南海疆,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長庚慧眼識才,對這位新來的參將很是器重。許鬆年果然能征善戰、智勇雙全,很快就成了他手下能夠獨當一麵的得力幹將。就在這一年,安南(今越南)流寇集結船艇二百餘艘,在我浙閩沿海大肆騷擾劫掠、荼毒百姓。更為可恨的是,蔡牽、朱濆等幫派海盜,也乘機跟他們狼狽為奸、勾搭一塊、興風作浪,嚴重威脅沿海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
李長庚奉命率水師進剿。他命許鬆年為先鋒,在台灣淡水門外大敗蔡牽。此時,有人探報,越寇就盤踞在大陳島。李長庚和許鬆年率部晝伏夜行,悄悄向大陳島逼近,而後出其不意地發動突襲。雙方在大陳島洋麵展開血戰,清軍擊沉越艇多艘,越寇死傷無數,不得不倉皇逃跑。
同年十二月,越寇不甘失敗,又卷土重來,在三盤洋外聚集。清軍佯作不知,揚言舟師要回營過新年,以此麻痹越寇,使其不加防備。十二月廿八日,許鬆年突然發兵襲擊三盤,越寇猝不及防,乘艇敗遁。許鬆年哪肯放過,一船當先,窮追猛攻,不想深陷敵陣而被包圍。其時,海濤洶湧,炮彈橫飛,箭矢如雨,許鬆年手足俱傷,血流不止。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他驍勇異常,振臂高呼:“大丈夫殺敵報國就在今日!”士卒見狀,個個奮起,用大炮擊沉敵巨艇一艘,從而迅速扭轉戰機,使越艇紛紛逃散。這一仗大獲全勝,俘獲越寇百餘名。次年夏天,這股越寇又偷偷占據了鬆門,正巧遇上台風,船艇沉沒甚多。許鬆年抓住戰機,全力追剿,迫使越寇殘部遁回越南去了。
嘉慶十年(1805),許鬆年因功擢升福建金門總兵。這時,蔡牽自稱鎮海王,與朱濆等聚眾數萬,在閩、台、粵海域,公然與朝廷為敵。為維護台海地區的安寧,許鬆年與浙閩水師將士,闖驚濤、踏海浪,多次與蔡、朱交戰,相繼在小琉球海域擊敗蔡牽,在鳥石子、宮仔洋一帶擊敗朱濆。不久,蔡牽聚戰船百餘艘,攻占台灣淡水、鳳山(今高雄)等地作為據點。次年,許鬆年與澎湖總兵王得祿、邱良功等水師將領聯合攻台,於台灣洲仔尾登陸,大敗蔡牽所部。接著,又隨李長庚攻蔡牽於鹿耳門,大獲全勝。鬆年繳獲賊船一隻、擊沉三隻,還生擒蔡牽的侄子蔡三來,隻可惜功虧一簣,讓蔡牽給逃走了。
嘉慶十二年(1807),許鬆年又隨李長庚進剿蔡牽所部於大星嶼,經過窮追猛打,連續作戰,於次年在廣東長山尾洋麵擊斃朱濆。嘉慶皇帝聞訊大喜,下詔嘉獎稱:“鬆年奮勇,克殲渠魁”,賜贈花翎,世襲雲騎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