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厚(1762-1830),字敏齋,瑞安嶼頭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曾任重慶知府、直隸天津知府、湖北糧儲道等職,為官二十多載,清廉正直,敢於仗義執言、為民作主。平生善書法、精詩賦,德才兼備,是百姓稱頌的一代良吏。
嘉慶二十一年(1816),長江上一艘官船由湖北進入四川地界。前麵就是巫峽了,船兒行進的速度更加緩慢,船工吃力地撐著篙竿,闖過一道道急流險灘。林培厚佇立船頭,看著岸邊纖夫,唱著號子,在艱難地向前邁步。他這次從京城調任四川重慶知府,已在路上走了整整兩個月,現在總算快到自己的轄區啦!
船工告訴林培厚,到重慶至少還得十天半個月,而且川東一帶動蕩不安,盜賊蜂起,沿江過往商旅常遭劫殺,咱們雖說是官船,也得提防著點兒。船工的話說得一點沒錯,林培厚到重慶後,首先麵臨的果然就是嚴峻的治安問題。他覺得維護社會治安,保障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這是地方官義不容辭的職責。亂世還得用重典,為了震懾盜賊,他一邊派士卒日夜巡邏,加強防範;一邊調兵遣將,四處追尋劫匪蹤跡,並將匪首之名公布於眾,甚至刻在舟船兩側,以示警告,使盜賊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
由於官府痛下決心,形成長期嚴打態勢,一段時間下來,頂風作案的盜賊銳減,搶劫殺人的惡性事件也隨之銷聲匿跡,重慶百姓總算過上了安生日子。不久,朝廷下詔讓林培厚代理川東道,這又是個棘手的差使。他管轄下的雷波,是漢人和彝、侗、瑤、苗等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經常發生民族間的紛爭和械鬥,造成流血事件。
他到任後,有人主張發兵圍剿鎮壓,來一個快刀斬亂麻。林培厚反對說:“這些人大多為黎民百姓,並非賊匪惡徒,派兵圍剿肯定會傷及無辜,甚至適得其反,激起更大的民變。”於是,他采取以撫為主,隻治首惡,脅從不究的方略,還把過去被官府逮捕關押的無辜者,統統予以釋放。一時間人心大定,當地的紛爭逐漸平息,社會終於安定下來。林培厚此舉受到百姓的交口稱頌,四川總督蔣攸銛對他尤為賞識,讚其為“蜀中良吏之最”。
道光初年,京畿發生百年罕見的水災,一百多個州縣受淹。當時,林培厚已調任直隸天津知府。天津地區地勢低窪,受災尤其厲害。成千上萬百姓流離失所,缺糧少食,掙紮在死亡線上。林培厚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遍行所屬各縣,查明災情後,毅然采取果斷措施,擅自從府庫支出厘銀,購得幾百萬斤糧食賑濟災民,使七萬多人獲救。史載,其時各地流入京師的饑民數十萬,唯獨天津所屬州縣,幾乎沒有饑民進京,從而大大減少了京都的壓力。有人以林培厚膽大妄為,擅用庫銀之罪參奏他,朝廷因他賑災有功,未加追究。不過,林培厚為民作主,不計個人得失,冒死動用庫銀購糧賑災,救活數萬饑民的德行,也傳遍了京畿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