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許鬆年為國守海疆(2 / 2)

嘉慶二十二年(1817),英國殖民者兵船在我渤海口遊弋,並突入天津內海,行動詭異,使清廷大為震驚。為加強京師防務,朝廷新設天津水師總兵,並由許鬆年首任此職。許奉旨進京朝見皇上,嘉慶皇帝見他跪地如站立,甚為詫異,讚曰:“卿身材如此魁偉高大,誠我大清大將軍也!”接著,他又詳細詢問有關英吉利洋船裝備及清軍防務等情況。許鬆年說自己見過夷船,奏稱可造輕巧快捷的同安兵船以拒之。嘉慶皇帝聽後很欣慰,便命他督造兵船。

許鬆年從福建調運大批木材,在遼寧金州建造同安快梭艇幾十艘,在旅順口集結後,駛往天津布防。他又親自招募水勇,日夜操練,使津門海防大大加強,麵貌為之一新。在天津任職期間,他還為溫州鄉親做了許多好事。例如,他和翰林編修邑人林培厚一起,首創京師溫州會館,密切溫籍京官之間的聯誼,為溫州赴京趕考的舉子和來京做生意的商賈,提供方便與幫助。此外,他和林培厚還替平陽監生林鍾英為冤案上京告禦狀而多方奔走,終於在溫籍京官共同支持下,將平陽知縣徐映台等一批貪官汙吏統統扳倒,為民伸張了正義。

道光元年(1821),許鬆年擢升廣東陸路提督,後又調任福建水師提督。其時,他的水師提督衙門就設在漳州,他親自巡察閩南海防後,發現諸多炮台均已廢弛,亟待重修,但又苦於經費匱缺。於是,他帶頭拿出自己的俸銀,捐建廈門、金門、大擔、小擔等要塞的戍堡譙樓,及廈門白石頭和浯嶼的營房炮台。經過一番整頓,總算使閩海海防有了一定的起色。從而為保衛海疆、鞏固海防,嚴厲打擊外國夷船的鴉片走私活動,立下了汗馬功勞。

水師提督稱得上是封疆大吏了,但許鬆年從不居功自傲,依然平易近人,體恤士卒,關心百姓疾苦。為追悼在曆次海戰中陣亡的將士,他與廈門、金門總兵諸將一起,集資在金門建造“昭忠祠”,親自擔任主祭,並撰寫《金門昭忠祠記》,刻碑以祀、告慰忠魂。在任期間,逢漳州久旱無雨,為解除旱災,他率領士卒助百姓開鑿河渠,引水灌田,大興水利,當地百姓感恩戴德,特刻印《漳南棠詠》詩集頌之。道光三年(1823),台灣時局動蕩,許鬆年不辭辛勞,連續兩次率軍赴台,先後平息彰化一帶閩、粵籍士民的械鬥和匪亂,使台灣局勢趨向穩定。

道光六年(1826),時任閩浙總督的孫爾準,因與孫鬆年有舊隙,竟抓住他足傷不能騎馬,乘轎領軍;赴台處理民眾械鬥,主張以撫為主這兩點,密奏朝廷,誣陷他“乘輿慢軍心,招撫損國威”,使之獲罪罷官。許鬆年乞病歸鄉,不久因傷發而逝。福建父老與部司聯名申奏,為其鳴不平。但等到朝廷查明真相,下詔重新啟用時,許鬆年已於數日前亡故。道光皇帝追悔不已,詔令追贈許鬆年為一品振威將軍,並令地方官府厚葬之。

一代水師名將,雖然含冤辭世,卻在《清史稿》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年許鬆年奮力守海疆的功績,一直受到後人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