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從根本上杜絕水患,災後他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撥款興修水利。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得償所願,受命疏通澱河、新衛河、洛河等河道。他櫛風沐雨帶領民眾挖掘、清除淤塞河道的泥沙,又在地勢險要處築堤壩、修塘堰,有效控製住泛濫的洪水,使災區的農業生產又恢複了生機。
林培厚是一個為民請命、雖死不辭的仗義之人。嘉慶十二年(1807),他任翰林院編修時,平陽監生林鍾英專程上京,向他哭訴冤情,要求上呈禦狀告贓官,為自己一家平反昭雪。原來,平陽知縣徐映台,勾結溫州官員,貪贓枉法,私加欽定地丁銀稅,激起民眾反抗。林鍾英遭誣陷,家財被貪官汙吏洗劫一空,家眷慘遭烙刑,父親氣絕身亡。溫州道、府、縣官官相護,使受害者告狀無門。
聽完陳述,又看過呈狀,林培厚義憤填膺,當即表示願為其伸張正義。為使呈狀能送遞皇上的禦案,他與天津水師總兵許鬆年商議,又聯絡幾位在京的溫籍官員,共同協助林鍾英告禦狀,使得林鍾英一家的三年沉冤終於昭雪。徐映台及涉案的溫州地方官共十四人,分別被判充軍、流放等刑,溫州百姓額手稱快,林培厚義助鄉親申冤的事跡也廣為傳揚。
道光初年,為給赴京會試的溫州舉子和來京經商的商賈提供方便,他又首倡在京師籌建浙甌會館,得到在京溫籍官員的一致支持。會館設在正陽門外冰窖胡同,他手書“蘭芷升庭”四字榜於客廳,這也是溫州曆史上第一個在北京建立的同鄉會。此後,同鄉會似乎成為外地溫州人一種敦睦鄉誼、互助合作、共謀福祉的“溫州社團模式”,不斷得以傳承、發揚與光大。如今溫州同鄉會,更是蔚成風氣,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大城市,這裏麵興許就有當年首倡者林培厚的一份功勞。
道光七年(1827),林培厚改任湖北糧儲道,掌管糧食漕運。當時每逢夏季汛期,黃河泛濫,南糧北調的漕運經常受阻。其他各省均未能如期將糧食運抵京師,唯有林培厚所領的湖北糧道從不誤期,因而多次受到朝廷嘉獎。可誰又知道,這成績的背後,凝聚著林培厚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由於事繁食少,終日忙碌操心,他不幸積勞成疾,竟在道光十年(1830)死於通州任上。
林培厚為官二十餘載,勤政愛民,眾口皆碑。他不僅治邑有方,政績顯著,而且善書法、精詩賦,才華橫溢,不愧為德才兼備的一代良吏。如今,在他的家鄉建有“嶼頭四賢”紀念室,門前懸掛一副對聯:“懲貪官除弊政圖標忠孝傳千古,繼禹績賑災民恩被鄂川頌二天。”這是後人對位居“嶼頭四賢”之首、先哲林培厚一生功績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