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旦(1736-1784),字紹周,號敬軒,瑞安碧山桐田垟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一甲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平生勤勉好學,才華出眾,曾參與《四庫全書》編纂,有《禮記集解》等著述傳世。為官正直廉明,潔身不阿,甘守清貧,有口皆碑。
瑞安西郊北麵有一小山丘名陶尖,亦稱陶峰。明朝初年,有鄉賢林九賢在山邊建屋藏書課徒,人稱“陶峰書屋”。清乾隆年間,林九賢後人林露和其妹夫孫希旦,曾在這座“陶峰書屋”裏相伴讀書。“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後來兩人都進士及第,尤其是孫希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成為清朝溫州三十五位進士中,唯一躋身“三鼎甲”的人。從此,名聲大噪,他當年的讀書之樓,也因人而名揚,被改稱為“探花樓”了。
孫希旦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以博聞強識而聞名,讀書過目不忘,為文倚馬可待。相傳十歲那年,他隨父親過飛雲江,船中遇同村孫屠戶去對岸收賬,希旦從他手中拿來賬本隨意翻閱,又故意把賬本丟入江中。見賬本被浪濤卷走,孫屠戶急得直跺腳。孫希旦卻坦然一笑,說:“沒關係,賬目都在我肚子裏裝著呢!”船到埠頭,他借來紙筆,將附近村莊一百來戶的姓名及所欠銀兩數字,全部錄在紙上。孫屠戶拿它去收賬,果然分厘不差。
孫希旦成了附近人人皆知的“神童”。12歲時,他被補為縣學生員。有一次,浙江學政竇光鼐來瑞安視察,他好奇地拿過孫希旦的文章來看,不覺嘖嘖稱讚道:“孺子可教也,將來必成大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孫希旦中舉人,三十四年(1769)參加禮部會試,本應及第,因名額所限,未中進士,後被朝廷授予內閣中書,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任分校官。同時,朝廷又令他厘定《契丹國誌》和《金國誌》。孫希旦兩副擔子壓肩,日日操勞不息,但他仍堅持再次參加會試、殿試,乾隆四十三年(1778)終於奪得一甲探花。
此前,他在京師已任職七、八年,頗有聲望。有一翰林想與他交好,夜晚來敲門,打算傳授他考試中的一些“關節”,好讓他穩操勝券。不料,孫希旦卻一笑置之,並沒有接受對方的好意。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幹脆閉門謝客,拒見任何人。
殿試後,主考官於敏中將孫希旦所寫的對策,讀了又讀,讚歎不已,起初甚至懷疑是“使人檢書為之,不能有此”。孫希旦中探花後,於敏中特意指著他對同榜進士們說:“你們都是我的門生,今後也要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當時朝中赫赫有名的重臣、大學士和珅,也很仰慕孫希旦的文才,一心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門下,好擴充自己的勢力。有一次,和珅派人給孫希旦送上大紅帖,邀請他到相府一敘。孫希旦暗自思忖:和珅是個大貪官,平時媚上欺下,結黨營私。自己清清白白一個人,決不能同他混在一起!於是,他就推托有事回絕了。此後,他連一次禮節性的拜訪都沒有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