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孫希旦拒貪守清貧(2 / 2)

孫希旦金榜題名後,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編修,不久又擔任武英殿分校官兼國史三通館纂修官,所幹的還是老本行。白天他在館閣裏校勘宋朝王應麟所撰的《玉海》,晚上回家還得挑燈夜戰,通宵達旦地厘定契丹、金國兩誌。而且能者多勞,有時還得為館閣同事和弟子們作講解,幫助他們釋疑解惑,真是又忙碌又辛苦,而孫希旦卻樂此不疲、毫無怨言。等到《四庫全書》以及《契丹國誌》、《金國誌》都順利完成後,他卻因積勞成疾,不幸英年早逝,終年四十九歲。彌留之際,他曾口占《七絕》一首:

人禽相去隻幾稀,物欲橫流天理微。

病裏靜思半生事,茫茫四十九年非。

孫希旦為人耿直,為官清廉,為國任事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平生不苟權勢、不貪富貴、不求車馬衣冠之好,潔身自愛、甘守清貧。他臥病期間,國史館仍按月送來俸銀,他堅決不受,理由是已告病假,不能再拿公家錢。他回鄉丁憂,朝廷照舊發給俸祿,他亦力辭不收。溫州知府和瑞安知縣聞訊,帶部屬趕往碧山桐田垟吊唁。當一班地方官吏見到堂堂探花出身、在京師為官多年的孫希旦,老家的祖屋竟是如此破舊,都不免為之唏噓,紛紛提議由官府撥銀為其改建新宅。孫希旦一一謝絕,說萬難從命。對於一些官員和鄉親送來的厚禮,也一概予以拒收。

對自己幾近苛刻的孫希旦,對他人卻毫不吝嗇。他一生恤貧濟困,急公好義,朋友鄉親一旦有難,往往傾囊相助。他早年家境貧寒,讀書和應試費用,曾得到浦北山下唐家的資助。出仕後,他念念不忘唐家恩德,竭盡全力幫助唐姓子弟讀書上進,後來唐家果然出了好幾個學者名人。孫希旦自己就是一位博學之士,四書五經無不精通,天文地理無不知曉。他常以“一物不知,儒者之恥”自期許,一生博覽群書,終日手不釋卷。他寫的詩歌清遠飄逸有王維、孟浩然之遺風。《瑞安詩徵》載有他的詩作三十二首,至今讀來仍生純樸清新之感。瑞安市文物館珍藏著他的一副對聯,筆法蒼勁挺秀,雄健雅致,可謂字如其人。

幾百度風雨春秋,當年孫希旦讀書的探花樓,早已樓宇圮毀,湮沒日久。直至2000年新世紀來臨之際,瑞安中學擇址陶峰山下建造新校園,該樓遺址恰在其中。古聖賢讀書處,今學子求知地,這是天緣之合,實為文脈延綿。如今,一座利用遺址中陶尖山、鵝掌岩和大榕樹等自然景觀,仿效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樓宇拔地而起。新建的探花樓還包括藏書閣、彙文堂、延暉榭、墨香軒、六藝亭、省身亭、樹人亭、行知廊、碑廊等,為千年古縣瑞安再添一處名勝風景。

先賢孫希旦,若九泉之下有知,也一定會為此備感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