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這裏涉及到財富觀的問題,怎麼看待錢。
陳逢幹:我把錢看得很淡,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心要平,一種是心要狠,與人合作的時候,不要拿得太多,留部分給人家;與人打交道也要吃虧,這時心態要平。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投項目,花這錢時要狠心,沒有錢拿高利貸也要花。狠心不是跟人家鬥爭的時候,狠心是在企業發展的時候,潛力比較大的時候,要狠心下決心的心。
主持人:有的公司每年都從淨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設立專項資金,專款專用。
陳逢幹:這是規範的發展。
主持人:您設立專款占公司收益的比例是多少?
陳逢幹:我劃出百分之十幾或者二十幾去捐,做慈善事業首先要保障企業的發展,保障自己的健康。深圳有一個案例就是沒有顧及自己的保障,最後連治病的錢都沒有。做好事首先要保障自己的生活,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能發展呢?好多人不願提到這個,但我認為保護自己是第一位的。我如果能活20年,就能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主持人:據我所知,您在寧夏設立的基金,每年要撥三百萬,能保障按時撥付嗎?
陳逢幹:目前來說沒有困難。我的企業在發展,通過貸款,總的資產還是有的。以後發展還需要更多的錢,基金這些錢還是能保障的。記得老家有個學校在我工廠旁邊,需要擴建,因為廠房門口正對著學校操場,周圍地方又不夠寬廣,建設工程難以順利開展。我當時想都沒想,就主動把自己廠房的圍牆拆了,讓出地皮供學校施工,不僅不要賠償損失,反而還捐出17萬元資助學校買桌椅。那個時候也正是我的企業最困難、快破產的時候。
當時我愛人反對我這麼做,但我相信我以後會有錢,這個學校困難需要幫助,我們應該盡力,這也是我們公司的經營理念。兩萬塊錢給學校,能解決學校的大問題,而對於企業,不過是在空賬上多一兩萬,沒有問題。幫助人是機遇,不是說每個時候都能送得出去,碰到有價值的事情,不管我有錢沒錢都要給,隻因為這是一個機遇。
主持人:您覺得中國現在個人做慈善事業有什麼困難?
陳逢幹:開始捐款的時候,稅務部門就會來調查,有錢的人這麼多,就你捐了,有時好事也會變成壞事,不敢做,怕捐錢多了家裏人反對你,親戚朋友們也反對你。但我相信政策會越來越好,相關法規也會定下來,能逐漸得到社會方麵的理解。這麼多年獲得的榮譽,使開始反對我的人都說我做的對了,理解需要一個過程。
主持人:對於慈善事業,您現在最想對受資助的人說什麼?
陳逢幹:我幫助的人,希望他長大以後,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去幫助別人。每年幫助700多個人,他們再去幫助別人,就是1500個人,他們再去幫助別人,大家這個愛心傳遞下去。和諧社會需要慈善,我水平不高,隻想把複雜的社會簡單化,記住他人的好,忘記他人家的不好,就是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