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陳逢幹第三次榮獲“全國十大慈善家”
接受采訪
(搜弧新聞2008.4.2816:03)
慈善是最好的投資
主持人: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您已經是第三次入選慈善排行榜了,您這次有什麼感受?
陳逢幹:感覺到我做的還不夠多,我感覺排行榜是個好東西,對我也是一個壓力,我必須要努力繼續做好,我做的還不是很多,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繼續把企業越做越大。
主持人:今年你捐贈方麵具體主要還是側重於教育嗎?還是有什麼變化?
陳逢幹:我們是以教育為主的,每年是800多人為基礎的,誰告訴我農村裏有一些貧困學生上不起學,我們得到消息就都去解決了。今年還有一個敬老院的項目,我們以前計劃生育,接下來社會要進入老齡化,比較困難的一個時期。所以我準備投資兩千萬建一個敬老院,已經開工了,在寧夏石嘴山市。
主持人:今年教育和您剛剛說的那個敬老院,在整個捐贈中會占多大的比例?
陳逢幹:敬老院一次性投資比較大一些,本身這個東西也是機遇,我們看到有必要了就資助一點,因為老是在做,好多人都會找你,我們選擇有必要的有價值的支持去做。
主持人:知道您好已經連續捐贈好多年了,跟去年比,咱們今年從捐贈的形式還有其他方麵,主要有哪些變化?
陳逢幹:變化肯定是有了,找你的越來越多了,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可能來找你,我現在是把慈善事業當成自己的一個項目一樣,我感覺到越做越想做。到農村一看,不看不可憐,越看越可憐,很值得,做的還是有價值的。這個效益比我們企業的社會效益還要好,比如我們每年800個大學生,還有小學、農村的修路,這個收回來的價值比我們企業好的多。當然不是我個人資產的價值,和這個是沒有關係的,它所載的社會價值比我們企業多出甚至一百倍、幾百倍的效益。我也是一個特困家庭的小孩,能有今天很不容易,他們跟我也是一樣,如果我幫助他們,他們以後有可能比我還要好,每個人的變化肯定是無限的,所以從投資效益來說,慈善事業應該是最好的項目。
對被捐助的人順其自然
主持人:您現在已經捐了這麼多年,有沒有看到一些您好所期望看到的成果呢?比如您好捐助的這些學生,也包括農村很多地方基礎設施方麵?
陳逢幹:農村很簡單,比如說本來這個路進不去,你把路給他修好了,這樣大家進進出出就方便了,就體現了這個地方的價值。還有像清華大學一個學生,我資助他三年,今個是第四年,每年給他兩萬。他開始成績不是很好,因為他媽媽生病,又由於上學家裏需要很多錢解決情況,他有了兩萬塊錢,學也上了,媽媽的病也有條件治好了。現在他是清華物理係第一名、團委書記和免費碩士生。
主持人:以前有一些新聞,大學生感恩的一些報道,有一些像您這樣的慈善家,他們捐助了一些大學生,可是這些大學生上學之後或者工作之後沒有報恩之心,前一陣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我不知道您捐助的學生有沒有,您對這些事情怎麼看?
陳逢幹:我是很自然的,做好事我們本來就不要求回報,不論做什麼你不要有目的去做。總結幾句話:我要把我幫助過的人都忘記,對我不好的人也忘記,對我好的人要記住。他來看我我高興,不來也沒關係,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性格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你幫他是應該的,有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忘記你,所以一百個人一百個心。他們寫信來更好,不寫也沒有關係,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