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拖旱船。樟塘鍾埠村,舊時的農曆二月十六日廟會,有拖旱龍船活動。用木料雕刻成龍頭和龍尾,兩邊各用一根粗麻繩將頭尾連接起來。龍頭龍尾各坐一男青年,表演時挑選年輕力壯的人在龍頭與龍尾之間,緊握兩邊麻繩。聽到號令後,在鑼鼓聲和爆竹聲中,使勁地推著龍頭,拖著龍尾,有節奏地高喊:“劃船,劃船!”不管遇到田坎還是山坡,都不改道,一直要拖回起點地才終止。是一項很有趣的旱地競舟的娛樂活動。
爬竿又稱拔高,是一種身體附著於長竿向上攀援的中國民間體育活動。爬竿起源很早。漢代張衡於《西京賦》中所言“都盧尋橦”,即爬竿,亦稱緣竿。《文獻通考》卷147載:“緣橦之技眾矣。漢武帝時謂之都盧。都盧,國名,其人體輕而善緣也。”此書還載有數十種爬竿的花樣,並說“雖各有異,要之同為緣橦之戲也,唐曰竿木,今曰上竿,蓋古今異名而同實也”。現今一般的爬法是手握垂直而立的竹竿或木竿伸屈肢體而上,或用雙腿夾竿,或用腳掌蹬竿,手腳協調配合,臂力較強者可兩腳懸空,隻用雙手攀援。特別長的竿,可數人同時爬,亦可立若幹根竹竿比賽,以最先到達頂端者為勝。
偏重於技巧型的競技項目主要有跳繩、跳皮筋、踢毽子、蕩秋千等。跳繩有一人跳、雙人跳、多人同跳等形式,技法有前甩、後甩、前交叉、後交叉、雙腳跳、單腳跳、“邁門坎”、“麻花陣”、“跳跑”、“蹲跳”等,是突顯各種跳躍技巧。
偏重於技藝型的競技項目主要有民間簡易棋類和棋具製作精致、規則嚴格的象棋、軍棋、圍棋等。民間簡易棋類形式簡單,就地取材。每當勞動閑暇,在田間地頭、村旁樹下,席地而坐,隨手畫出棋盤,用石子、土塊、火柴等作棋子,如有一種簡易的棋叫“三筆直”,在地上畫格子,兩人對角,以先占領對方底線為贏。鄉村老少利用這些簡易的棋子即時來上幾個回合,借以自娛自樂。象棋、圍棋等競技娛樂性強,雅俗共賞,在吉安平民百姓中也不乏棋藝高手。民俗中有“觀棋不語真君子”之說。
第三節 雜耍
雜耍是舊時民間娛樂活動的重要形式。本節所指的雜耍包括雜技和耍樂,如蹬技、手技、踩技、爬竿,口技,魔術、滑稽等表演,投擲、套圈、扔球、打花棍也屬其列。另外,耍猴也是耍樂的一種。
蹬技,表演者仰躺於下,雙腳向上,用腳掌或腳尖使被蹬之物翻滾。吉安民間有蹬技表演,隻是比較簡易的,如蹬桶、蹬缸之類,大多是男性表演。
手技表演相對要多些,表演者用手拋物接物,中間穿雜花色,使人眼花繚亂,表現表演者眼快手疾的純熟技藝。表演者使用的道具主要是短木棒、瓶、球、碗盤、帽等,以拋得高、拋得多、接得穩、持續久為贏家。表演場地不限,有人群的地方就可表演,大多為助娛活動。
踩技在吉安民間主要是踩高蹺。高蹺本來是一種民間舞蹈,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而舞。而民間舞蹈與娛樂往往沒有明顯的區分,民間在農閑時,青年男女喜歡踩高蹺玩。木蹺有長短差別,視踩技而定,技能越高,木蹺也越高。踩高蹺往往有表演動作,如懸空翻、立單腳、旋轉等,以此來展示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