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俚龍”的製作十分精巧,整個龍燈總長二十四米以上。龍頭、龍身、龍尾貫穿一氣,看似沒有分節。龍體脊背上飾有龍筋,龍身至龍尾層層疊疊貼上黃色和紅色的鱗片,以萬數計,是工匠們一片片紮製而成的。表演時,傳統是固定人數,九人舞龍,一人持龍頭,一人持龍尾,其餘持龍身,沒有彩珠。出龍時,前麵有牌燈、花燈、鯉魚燈等各種彩燈開路,伴有民間吹打樂,整個表演過程分“巡場”、“咬尾”、“單穿花”、“雙穿花”、“擺字”、“繞柱”、“盤王”七個花節。龍的行進、穿花、盤柱、咬尾蠕行、首身翻轉,酷似巨蟒。箍俚龍擺字的難度係數大得多,因為它是用一個整體來擺,擺字“東方巨龍”在你不經意間由隊形變換而成,蔚為壯觀;表演最後一個花節“盤王”時,整個龍身盤結成立體螺旋狀尤如蛇之歇息,因此本地人稱箍俚龍為“蛇龍”。
七、東園龍
東園龍出自吉安縣永陽鎮東園村。東園村姓胡,北宋時肇基,胡氏第二代出了位刑部秋官,叫胡安道,以後代有俊傑。據胡氏族譜載,東園村舞龍習俗起於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的元宵。清末民國之際,每年正月十一日入夜,將紮好的龍燈一齊點亮,敲鑼擊鼓鳴炮,沿村前的禾河自上而下巡遊百步,謂之請龍,隨後發香燭祭祖宗神靈。從十一日至十五日元宵節,每天舞龍,並伴有獅燈、馬燈、花燈、旱船等,以大鼓、大鑼和十樣錦樂隊伴奏。龍燈走街遊鄉。元宵夜,逐戶登門恭賀,當年得子添丁或造新房的人家要備好酒菜,包紅包接龍。活動到夜半,舞龍者在村邊的禾河灘邊送龍。送龍要發香燭,奏鼓樂,唱祝辭,辭雲:“禮送老龍歸東海,今年去了明年來。種田漢子收成好,讀書郎君登高台。經商務工發大財,男女老少無病災。……”祝畢,將龍燈紙撕下焚化,抬著龍骨架回村,將龍骨架送進祠堂耳房,以備來年再做新龍,寓示“年年興隆”。其實,東園村舞龍並非隻是元宵節進行,凡宗族活動如祭祖、修譜、建祠等,皆要請龍、送龍,有時應人之邀,參加族外隆重活動。
東園龍由龍珠、龍頭、龍尾和七節龍身組成。龍頭、龍身、龍尾由一長約20米、寬約40厘米的“龍坡”連綴起來。龍披正中有鋸齒狀的龍脊,兩側有金黃色齒邊,龍披通體繪有金色龍鱗。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等都燃點燈珠或油鞭,夜間表演流光溢彩,引人入勝。東園村人曆代崇尚習武,舞龍者大多是武藝高手,舞龍珠者更是武藝特出者。因此,東園龍是將武術、雜技等技藝揉進龍燈中表演,如架天橋、架地橋、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等,是龍園龍表演的看點。
八、鼇魚燈
吉水縣盤穀鎮的盤穀村,位於贛江之西,同水之濱。盤穀村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這塊風光寶地上綻開著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奇葩鼇魚燈。
據老藝人說,鼇魚燈是皇帝賜給李邦華回家玩嚐的宮廷燈彩,1628年,李邦華(1574—1644)任兵部侍郎,治軍有方,受到崇禎帝的嘉獎,升兵部尚書,為減少拖累,決心抗敵,李邦華毅然遣回家屬,其家屬留戀京城燈彩,不願離去,皇帝聞訊,立即賜宮廷燈彩一起,由其家屬回家鄉玩嚐。皇上賜的三座燈彩是座燈,表演京城故事;行燈,表演的是神話、戲曲故事;鼇魚燈象征上鼇頭。後來座燈、行燈失傳,留下的鼇魚燈就在盤古村的小祠下、大元一帶流傳下來。至今已傳承到十七代了,鼇魚燈由麒麟、鼇魚、獅子、黃龍四品組成,每品各兩節共八節。清朝中葉,此燈最盛行。盤穀村十八族的四十八個支房,每房至少有一起,最多時玩到一百多起。整個燈隊,規模巨大、絢麗多彩,十分壯觀。有句諺語說:“看了穀村燈,連夜出生庚(嫁女訂婚的生辱八字)。”
鼇魚燈的表演很講究,有三不準:一不準非進士及第的房族玩;二不準不拜師起牙玩;三不準女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