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長龍燈
吉水縣盤穀鎮上曾家有長龍燈。上曾家鬧龍燈起源於宋朝,發展在明朝。“長龍”的形成在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嘉靖二年(1523),曾存仁考中進士,村民鬧九節龍燈,上他家祝賀,讚曰:“龍燈到華堂,老爺上金榜。”嘉靖三十八年(1559),曾存仁的大兒子又考中進士,村民特別高興,加敬加意製作了兩個九節龍燈,上他家祝賀,讚曰:“雙龍到華堂,父子上金榜。”萬曆五年(1577),曾存仁的二兒子再考中進士,村民更加高興,自動聚龍30節,“3”象征著三位進士,大搞慶賀。這是長龍的雛形,後來凡有喜慶大典,龍就增加節次,逐步演變成如今的3 3 3節長龍。“3 3 3”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三進士”的寓意。
長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重30公斤,以竹篾製作形狀,彩紙與彩布裝璜點綴,配上兩隻長的美冉,使其擺須弄舌,形象逼真。龍身每節用竹篾織成長45公分,直徑為30公分的雞籠狀。尾巴似鱷魚尾巴,用竹篾製成長80公分,上下底直徑各為45與10公分的圓錐體,以彩布、紙做成鱗甲,末端配上紅纓,搖擺起來,栩栩如生。龍身每節間距6尺,用黃布連成,頭、尾聯結,構成千米長的龍。舞長龍除不能滾動外,與九節布龍大同小異,參與活動的二百多人,其表演在於運用隊形的變換來進行造型。長龍以金黃色為基調,舞者著一色一式的灰蘭衣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燈舞得好,全靠龍頭帶。”“群龍之首”的龍頭,必須起首領作用,帶著長龍隊伍擺出氣勢磅薄、千姿百態的圖案。龍尾則要求輕巧靈活,時刻起著與頭前呼後應的作用。
長龍表演有進場、踩四向(四方吉利)、會圈、竄四向(跳龍門)、會圓、大團圓等花節。
長龍的龍頭帶龍身進場,如蛟龍入海,漫遊一周,頭與尾會合,勾出回字形的“龍卷浪”畫麵。然後踏四向:龍頭領先,踏著“之”字路線行進,踏過東南西北四方,畫出“遊龍戲水”圖案,表示“出行大吉,四方得利。”
竄四向就是龍身正中一節(以彩球為號),張開龍布,象征“龍門”,讓龍頭龍尾同時並舉,往“龍門”穿插過去,造成“跳龍門”的畫麵,稱之“跳龍門”。最後龍頭領先“側龍”,向廣場中心跑步行進,構成“虎踞龍盤”之勢,稱作“大團圓”,是演出的結束形式。
各地還有一些龍燈,名氣不大,卻有特色。東固一帶有香火龍,舞龍時,龍身上通體插上點燃的香火,龍舞時,香火被火一吹,發出無數光亮,翻飛流轉,煞是好看。泰和縣的三節龍、龍鳳燈、草龍等,安福的龍燈分為布龍燈和草龍燈。布龍燈分九節、十一節、十三節等三種。每條龍有彩珠(火球)引舞,因用布作龍身衣連接龍頭、龍腰、龍尾各節,故成布龍。基本上每村都有,大的村莊以姓氏家族為單位組織龍燈隊伍。出龍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加之舞龍者的吆喝聲,全村人一齊出動,熱鬧非凡。龍燈每到一處龍首帶動龍身,隨夜明彩珠上下翻飛,氣勢磅礴,頗為壯觀。舞龍一般從宗族祠堂出發,然後到每戶家中周遊一圈,遊遍整個村莊,這一晚基本上是通宵達旦。第二天開始到各村各鄉祝賀,直到正月十八各種燈彩舞到江邊,在神銃聲、鞭炮聲、鼓樂聲中所有彩燈排到江邊,一聲吆嗬所有的燈全部熄滅、將龍身和燈彩上裱糊的彩紙撕下,點燃後投入江中,參加者朝江心三拜,示意龍歸大海一路平安。一年一度的元宵燈節便由此宣告結束。
中秋節有耍草龍燈的習俗。所謂草龍,即用稻草紮成龍頭,龍身、龍尾若幹節,插上點燃的香火,中間沒有什麼連接,夜明珠則用柚子插滿香火,形成一個圓形火珠。中秋之夜遠看就像一條火龍,故也稱火龍燈。舞法與布龍一樣,但氣勢不如布龍。萬安的燈彩最盛,除著名的麒麟獅象燈、股子燈外,還有鯉魚燈、茶燈、太平燈、車俚燈、跑馬燈、青蛙燈等。永新蓮洲鄉雙溪胡家村有一種羅漢燈,很有特色。據傳,明末清初時由該村人從外地帶回永新的,傳至今日有二三百年的曆史。它敘述的是一個故事,十八個強盜在得到一個夢後,改惡從善,在觀音的教誨下,金盆洗手,勸人為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十八強盜,結夥為擄,打家劫舍,有一次,他們抱有許多金銀財寶,背不起,便役使一頭黃牛把財物馱回深山去。老牛馱至半路,任憑強盜們鞭打、催趕,死也不肯前進一步,其中一個強盜怒吼道:“該死的畜牲,為何不走了?”老牛頓時開口說話:我前世欠了你們的債,馱到此也就還清了。說罷倒地死去。眾強盜愕然,一個個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們猛然醒悟過來,都說:“這強盜之事不能再幹了,否則,後世也要變牛做馬去償還人家的債呢。”為了改惡從善,眾人出家為僧。當時商定一齊到深山裏去吃齋念佛,潛心修道,以補償過去的罪過。這事驚動了觀音娘娘,為了考察這夥強盜是否真心地下到凡間,經過幾次考驗,證明眾強盜確是誠心悔改,於是便有意點化他們成仙,在寺廟中的大桃樹上變了一個鮮桃,個大色美,香溢寺院,眾強盜見這鮮桃,人人口饞,但桃子隻有一個,隻好互相謙讓,最後還是讓給了一個小尚,小和尚欲持伸手去摘,卻差幾寸,不能到手,大和尚便要小和尚站在自己肩上去摘,疊成人梯方才摘到,小和尚摘到的桃子不敢獨享,讓每人吃一口,吃罷都感到身如輕煙,飛升天庭,後被玉皇大帝封為“十八羅漢”。民間藝人根據這個故事編成《羅漢燈》,勸人從善,共享太平盛世,故每逢正月十二至十五出燈,都會在本村或鄰村表演。永新的獅燈也有名氣,據傳宋代時永新已有舞獅的習俗。永新獅燈分單獅和雙獅,單獅舞者上身赤膊,穿燈籠褲,頭戴獅頭,頭飾連身,采用溜馬步、點馬步、四海揚門、鑽山洞的技藝來表演。雙獅舞者的穿戴與單獅相同,表演不同,主要有雙獅拜禮、逗樂、搶球等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