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民間娛樂(2)(1 / 3)

二、五龍下海燈

五龍下海是由遂川珠田鄉鄒氏民間藝人根據民間傳說太子斬蛇尋親的神話故事改編而成,太子隻身上路尋找父母,途中與五條凶猛的巨蟒展開殊死搏鬥,連斬五蟒,最終與父母團聚。全場表演通過緊密相銜、變化多端的“五龍出場”、“雙龍進水”、“五龍分水”、“雙龍搓珠”、“一變花”、“高車滴水”、“四麵花”、“二變花”、“對角線”、“麻雀鑽杆籠”、“三變花”、“團龍”等二十個花節套路,再現了當年太子隻身尋親,不畏險阻、勇斬五蟒蛇的壯烈情景。 五龍下海,由珠田鄉遐富境村鄒氏約在明孝宗弘治年間從南康縣鄒家地移居遐富境村後發展起來的,至今有近400年曆史。舞龍燈,就是鬧新年,在正月初一過後,至正月十五鬧元霄期間,燈彩隊伍走鄉串戶,登門拜年、友誼演出,為歡度新年增色添彩,以祈求民間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遂川縣原縣名為龍泉縣,因“有二龍戲於武陵瀧,土崩石裂、衝成泉道”的傳說,後人因以名“龍泉”。“二龍戲珠”燈彩和後來由鄒氏從南康鄒家地傳承帶來的“五龍下海”燈彩,正是由龍的傳說發展起來的龍文化藝術。

三、麒麟獅象燈

麒麟獅象燈是萬安縣民間燈彩,流傳在萬安縣澗田、武術、寶山鄉,興國縣的永豐鄉,贛縣田村鄉等。它是由紙糊篾紮成麒麟、獅子、象等形象的燈具,分別由四人各執一燈進行表演。

相傳唐朝時,有一年萬安上鄉河東一帶天降災難,久旱無雨,民不聊生。為了求得風調雨順,山民們祈求麒麟、獅子、大象幫助他們。因為萬安自古有“麒麟坐屋項——壓邪;獅子守大門——繁榮;大象進家門——富貴”的說法。山民們在屋項中央放一隻麒麟,曰“麒麟為王”;在祠堂門兩側安放獅子,曰“獅為衛”;在屋項兩角安上兩隻象,曰“象為伍”。恰巧,第二年這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此後,山民們就用竹篾紮製了麒麟、獅、象形彩燈掛在廳堂或擎著在屋場舞玩,以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

舞此燈也有一套傳統程序,即出燈、敬神、表演、收燈、送燈。出燈。麒麟獅象燈道具在春節前做好,在誰家做的,就按麒麟、紅獅、黃獅(或綠獅)、白象的順序一字排開供放在誰家廳堂的上案頭不動。待正月初一吃過早飯,點燭敬香,供奉三牲後,藝人持燈,鑼鼓先起樂,隨後喇叭奏起,爆竹響起,麒麟獅象作揖敬拜請神,隨後獅燈舞動起來,舞一場後出門,奏樂從開始至象燈出門後結束,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敬神是正月初一出燈後,在祠堂舉行。祠堂內外亮燭燃香鳴爆竹相迎,藝人們持燈奏樂,神情肅穆,按太平燈、麒麟、紅獅、黃獅、白象順序進入祠堂,入內後一字排開讚詞敬神;隨後十字形排開,即太平燈站兩側,麒麟在上,紅獅在左,黃獅在右,白象在下跳“四門大開”,意為給大家帶來四方財寶;隨後至天壇(天井)跳 朝壇,意為天地相通,請神祈福;後至上廳跳纏柱(分單纏柱和雙纏柱),意為纏住幸福,最後,獅子將繡球,麒麟將玉皇大帝的玉書,白象將觀音老母的淨水瓶賜給人間。禮畢按進場順序奏樂、鳴爆竹出場。

入戶登堂恭賀表演。進出場順序和儀式與敬神儀式基本相同。以先在本村後在外的程序進行打燈。以前入戶登堂恭賀不需發送拜貼,村民們看見獅燈來了就燃放爆竹以示願意接燈,誰家先燃放爆竹就先去誰家,近年來會先發拜貼,收到回執後再如約前往。時間為正月初一至十五的白天、晚上。

收燈。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每天收燈均需奏樂將麒麟、獅、象按順序一字排開擺放回紮燈人家中的上案頭。正月十五夜裏收燈除奏樂外還需點燭敬香,供奉三牲,作揖謝神,並將燈上的各種裝飾紙撕下焚燒升天,意寓將各神送上天。

“獅燈”在每年春節期間表演。除在祠堂表演外,還可以走村串戶,男、女均可以玩。走村串戶時,“獅燈”按吉祥燈、麒麟、綠獅、紅獅(或黃獅)、大象的次序排列。快到村口時,鑼鼓隊就“起家夥”(敲響鑼鼓),村裏的男女老少就會湧到村口,鳴鞭炮迎接。

“獅燈”的道具均用竹篾編成骨架,細繩連接而成,製作精巧,舞動起來輕快自如。頭、尾兩處各裝一根用以操作的竹柄,骨架外用彩紙剪成鬃毛粘貼,眼睛用蛋殼或乒乓球做,中間裝一個電池的小燈泡,使之有神,栩栩如生。在武術鄉的獅隊,還要做上兩隻瓶狀的“吉祥燈”在隊前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