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鬧燈隻鬧到元宵夜即結束,正月十六吃過早飯,燈隊即來到本村的“水口上”(河邊)焚香、燒紙、燃燭、鳴炮、敬三牲,奏樂,表演一套股子燈,再向東、南、西、北祭拜後將燈焚燒。
股子燈的股數不定,有五、七、九、十二、十六、也有十九股的,另有一到四隻燈籠,穿花時燈籠站在場外,擺字時如筆劃不夠就湊上去添筆加點。
股子燈的製作比較簡便,用削好的篾條製成六個八角形的圈圈,將每個圈圈角連角捆紮起來,成一個“泡泡”,兩個“泡泡”連成一個燈,外麵糊上白紙,畫上彩色圖案或寫上“上上大吉”、“五穀豐登”等字樣,把它紮在木板上,中間安一根木柄即成一股燈。燈頭形狀似龍頭,但較小巧,嘴巴裏放一個小泡作為“龍珠”,頭後放一個“泡”。“龍尾”是前麵一個泡,泡後麵紮一股由大到小,由圓到扁逐漸向上翹起的尾巴。泡內用小電池照明。
股子燈共分“高山滴水”、“對子上水”、“籬笆花”、“穿龍門”、“鬥龍穿花”五大花節,每個花節都有一個小故事。每打完一個花節就擺一個字,以前多擺“天下太平”、“上上大吉”,現擺“人壽年豐”、“振興中華”。舊時代,股子燈紮成後要舉行噴香“開光”儀式,傳說開光祝讚詞後即成為神龍。神龍得意自在地到各地遊玩,沿途征服各種妖魔鬼怪,把各個山洞的源泉流放出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就是“高山滴水”。神龍到各地遊玩,蝦兵蟹將得知後,一對對前往祝賀和觀看熱鬧景象,加之新年伊始,人們都希望大吉大利,求得一個“上”字,將此花節取名為“對子上水”。“籬笆花”則是表示神龍遊玩時走過的山山水水曲折路程。“穿龍門”是象征水中族類相互嬉鬧的情景,同時顯示龍宮的威嚴,中間站立的那兩個儼然如龍宮門口的衛士,威風凜凜地守衛著龍門,穿梭於他們之間的龍燈猶如一個個將士列隊進入宮門。“鬥龍穿花”則是表現神龍與孽龍精鬥法的過程:神龍許真君與孽龍原是同學,一天,兩人在河裏洗澡,許真君見孽龍身上長鱗、口中吐珠,知他要興妖作怪了,便機智地把珠子搶在手裏,孽龍想奪回珠子,並揚言要把大地變成汪洋大海,二龍相鬥,孽龍敗陳而逃。觀音菩薩得知,變成一賣酒飯的女子在前等候。孽龍逃到此地,又饑又渴,吃了觀音菩薩的酒和熟粉條,正欲逃離時被觀音用手在背上一拍,剛吃的熟粉條即刻變成了套在項上的鐵鏈,此時正好許真君趕到,觀音菩薩把鎖著的孽龍交給許真君說:“把他丟到枯井去,三年換一次鎖鏈。”以後,孽龍再也不能稱王稱霸,危害百姓了。
股子燈如龍燈善扭擺,迴旋纏繞,且能分能合,更能隨心所欲;像鯉魚燈靈活多變,但氣勢更大,又能擺字;像太平燈也是單獨的一股股,但更美觀,更絢麗多姿。股子燈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由男子舞玩,可根據不同需要組織大小隊伍進行表演,十分靈活。伴奏音樂選用萬安民間小調,伴以深厚鏗鏘的打擊樂,節奏明快,情緒熱烈。
六、箍俚龍
吉安市青原區南郊的新圩鎮流傳著一種迄今為止僅在栗溪村傳世的龍燈——箍俚龍。因其燈體是由一千多隻篾箍連綴而成的,故而得名。箍俚龍產生至今約有六百年曆史。據栗溪《胡氏族譜》記載,該村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8),村前有一座祖山,稱“龍形”,盛產毛竹。山上有一口活泉,叫“珠源”(現已建成珠源水庫)。相傳該村就是靠了這股龍口含珠的水脈才得世代繁衍的,所以村民們把“龍形”山“珠源”水奉為神明。箍俚龍就在人們對龍的圖騰的崇拜和每年的春祭活動中產生。以祈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箍俚龍在每逢春節表演,村民在表演之前便籌備紮龍。二月初一午後,人們把紮好的龍帶到祖山“龍形”山上“請水”“發龍”。在一片香煙繚繞中,祭祀天地、龍王、祖宗、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間,有禮有讚詩:“大公廟守下方,二龍在栗溪莊,左獅右虎(山名)來相助,中有龍鳳來呈祥,左邊金山(地名)掛金榜,右邊珠水(地名)點文章”,表達村名對神明的崇奉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著,鑼鼓大作,爆竹齊鳴,在歡快的嗩呐聲中,雙龍騰躍,疾馳進村。在祠堂裏伴柱起舞,一直持續到午夜。第二天便到各家各戶去恭賀元宵,過後要將龍燈彩紙撕下,對天焚化,來年再新糊彩披,謂之“年年新龍(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