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民間娛樂(2)(2 / 3)

四、鯉魚燈

鯉魚燈曆史悠久,其起源可上朔到數千年前的遠古時代。《舞蹈》雜誌1985年第一期刊載《魚族之舞—觀舞蹈“鯉魚燈”有感》一文,認為吉安縣固江鯉魚燈舞是“保存於民間的魚族圖騰舞”。

鯉魚燈伴隨著棚下村人的祖先,於清乾隆年間從贛南的興國、於都、南康一帶沿贛江而下,落戶定居瀘水河流域,從而傳入吉安縣,至今約有200多年。其近代可查的傳人有四代,可往上推算至170餘年前。在吉安、安福兩縣的瀘水河沿岸,共有十餘個贛南移民移居“棚下村”,數百年來,“鯉魚燈”就在棚下村之間流傳。“鯉魚”藝人也是分散在棚下村中。每年春節,棚下村人的同鄉會在人員較多、房屋較為集中,地勢也比較平坦開闊的吉安縣固江鎮棚下村舉辦同鄉聚會聯誼活動。春節前夕,各村的藝人們就集中於固江棚下村,紮製魚燈,開展教學排練等。正月初三開始燈會活動,一來慶賀佳節,二來為同鄉聯誼聚會助興。正月初三入夜,於瀘水河邊舉行。藝人持燈,鯉魚係用竹片紮成,用彩紙糊成鱗形,魚中置燈火,一般由五燈、七燈或九燈組成;舞燈時禁聲,依序一字排開立於河灘。鳴炮,燃香燭插於水邊,司儀高聲朗誦祝詞,祝詞八句,意為祈禱來年魚蝦滿艙,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等。祝畢,藝人們持魚燈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作一揖,這時鼓樂鞭炮齊鳴,以鼇魚為頭,依次於河水表麵掠過,意為“請水”。然後在鼇魚帶領下回村,儀式結束,開始玩燈。鼎盛時期,多與“三節龍”“花燈”“彩蓮船”“蚌殼燈”以及“高蹺”等共同表演。

登堂入戶恭賀,依次入固江鎮棚下村各戶人家恭賀,由“三節龍”進入廳堂穿行一周,並於上廳揖首,“鯉魚燈”等則於戶外場院表演,但遇有當年添丁、嫁娶、造房、升遷等大喜的人家,“鯉魚燈”亦須入室,於廳堂內表演“團龍”“結塔”等花節以示祝賀。還應邀前往固江圩鎮沿街商家、大戶以及周邊村莊等恭賀表演。一般會先發拜貼,收到回執後如約前往,恭賀表演方法與入戶略同。

進行村際聯誼巡回表演,早期會舉行此項活動。鯉魚燈在同鄉會主持下赴瀘水沿岸各個棚下村進行聯誼訪問演出,以表同鄉之情。沿途當地人村莊亦會事前發去拜貼,如約進村恭賀,增進友誼。

踩街活動,一般於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白天趁入沿街商家、大戶恭賀之機,於沿途主要街道、空地進行助興展示表演,晚上開展正式的“踩街巡遊”表演。

送燈儀式,元宵夜踩街巡遊完畢,再次入本村各戶恭賀一遍,於瀘水河邊焚香燃燭、鳴炮、奏樂,送燈。

曆史上,“鯉魚燈”以其精美的藝術,吸引著廣大群眾,為維係瀘水河沿岸從贛南移民而來的各個“棚下村”人之間的友好親情關係,以及促進與當地人之間的交往並最終實現雙方的融合等,作出過積極有益的貢獻。

五、股子燈

股子燈是萬安縣流行最廣,深受群眾歡迎,且具有獨特風格的燈彩之一。它源於萬安縣上鄉河西的柏岩鄉。據傳,從前萬安曾流行過一種“黃瓜病”,死人死畜甚多。百姓無奈,請來道士地理究其原因,道士地理曰:此乃“黃瓜精”作祟。故在當年的春節期間以禾草紮成燈舞之,並擺“天下太平”等字祈禱神靈保佑新年大吉大利。這年果然驅走“黃瓜精”,太平無事,因此取名為“太平燈”。自此,年年耍太平燈,並很快遍及全縣。柏岩鄉藝人結合山區特點,以“太平燈”為基礎,吸取“龍燈”、“鯉魚燈”的優點創造了這種獨有的燈彩,因這種燈分成單獨的一股股,故取名“股子燈”。

股子燈曆代有燈會,由燈會主持活動。傳統的活動一般春節前夕集中藝人紮製股子燈,股子燈紮製完成後,到當地的石官廟前,焚香、燃燭、鳴炮、燒紙、拜神、祝讚詞、殺公雞,將雞血點於龍眼、龍頭、龍尾後現場表演一套“股子燈”。傳說開光誦讚詞後的股子燈即成為神龍。

登堂入戶恭賀表演,燈隊根據村裏水的流向,逆水而上依次到各家各戶進行恭賀表演。有的村有要求,則要先到該村的祠堂表演一套股子燈,然後再逆水而上依次到各家各戶進行恭賀表演。原來表演的股子燈股數較少,如主人家客廳較大則會登堂,客廳小則在主人的院子裏表演,一般恭賀表演要念讚詞,讚詞為一些吉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