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一般都在春節期間或元宵期間的活動。它由群眾自發組成,在過去或由一姓氏家族組成,在本村和鄰近村寨表演,或穿屋上堂,或遊弋村巷坪場。舞隊的組成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小型的,隻有龍隊和伴奏的鑼鼓;一種是大型的,除龍隊外,還有獅舞、燈舞、彩蓮船、蚌殼舞、花燈等一些民間藝術形式以及武術表演者一道參加。這些龍隊每到一處,群眾都放鞭炮迎接,有的還以茶食款待,甚至送“紅包”酬謝。在舊社會的宗族矛盾衝突時,也有利用舞龍,“踩地界”,壯家族聲威。
各種龍舞都有各自的表演程式,有的出外表演對要在家族祠堂舉行叩拜儀式;有的要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輩送龍。但共同之處,一是大多數龍舞在表演時都在龍珠(或鯉魚)的引導下活動,當變換花節動作時,要隨龍珠的指揮而變;二是在每個花節動作做完之後,要有一段緩衝的悠揚動作和走圓場,以便銜接下一個花節動作,三是舞龍通常在場子地上表演,為了讓四周觀眾都能看到,往往每套動作要做兩至四個方向(或上或下,或東南西北向)。舞龍在興頭時,舞者要高聲吼叫以振威,約會者要燃擲鞭炮以助威稱快。
龍舞的伴奏音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隻用打擊樂;另一種是除打擊樂外,還配以一些常用的民間曲牌。打擊樂的配備一般是堂鼓、大鑼、小鑼和鈸。為烘托高潮時的強烈氣氛,有的地方還加進大鼓、大鈸、低音篩鑼,亦有加進小鈸,丁鑼襯托輕鬆、活潑的氣氛。常用的鑼鼓點有:火炮、急急風、滾子頭等。常用的曲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孟子、千秋柱、風入鬆、上山虎、下山虎、雙棋盤、合金珠、大提隊、金山槍、前伍隊等。這些曲牌旋律迎俗流暢、節奏明快、跳躍、情緒熱烈。一般都用嗩呐吹奏,有的用兩支嗩呐,一支用八度吹奏,一支低八度吹奏,有時齊奏,並且視花節的長短作不定次的反複。演奏裏,鑼鼓都是貫穿整個表演,而嗩呐多用於開場、結尾和每變換一套新動作的時候。在演員完成一個花節後的走場時,嗩呐一般不吹,這些都由堂鼓指揮進出,舞龍者表演不受音樂節奏的限製,音樂隻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在所有的龍燈、獅燈等主要燈彩中,還有不少雜燈起陪襯。所謂的雜燈是指紮成各類觀賞性的或動物形狀的燈,如蝦公、猴子、豬八戒、嫦娥、月兔、青蛙、西瓜、花藍等。這些雜燈並不單耍,而是和龍燈形成組合燈群,襯托龍燈,跟著龍燈尾行。在舞龍時,這些雜燈,擎立四周,形成圓場。舞龍累了,歇息間隔,雜燈亦有雜耍,使之不冷場。起燈續擎時,又一一尾隨龍燈而行,是舞龍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本節重點介紹各地的主要燈彩。
一、蝦蚣燈
蝦蚣燈出自於泰和縣螺溪鎮舍溪村一帶,距今已有480多年的曆史。據初步考證,明正德年間(約1512年),舍溪村有個名叫胡堯時的人,在雲南做官,回鄉時,途徑四川某地,看過當地表演蝦蚣燈,印象極為深刻,回家後就指派人做了一隻,並教給村裏人表演。由於舍溪村一帶田園平坦、土地肥沃、湖塘清水長流,盛產魚蝦,當地群眾素有捕魚撈蝦換錢的習慣,對蝦十分喜愛,每逢年過節,舍溪村民便聚集一堂,以舞蝦蚣燈慶祝豐收、企盼來年幸福美滿,蝦蚣燈也便以其獨有的民間特色藝術代代相傳。但村中自古來有個風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因此蝦公燈的表演、製作隻發於舍溪村。現在螺溪的爵譽等村也有流傳。
蝦蚣燈製作工藝精巧別致,集剪紙、紮作、雕刻、繪畫、裱糊等各種手工工藝於一體,造型優美的大蝦蚣本身就是富有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因為每隻大蝦都配置了適宜的燈光,夜晚持舞蝦蚣燈,兩隻大蝦在黑夜中閃出迷人的光彩,在配有燈光的荷花映襯下,整個畫麵盡顯其獨特新穎、曼妙瑰美、鮮活再現的特點,具有良好的欣賞價值。
每年正月初三起燈,十六日團燈。外出表演時,不象舞龍進堂入室以恭賀吉慶而收取紅包,蝦公燈表演隻娛人,不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