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場燈燈型也是以花、蟲、鳥、獸為主。表演上,則模擬其所表現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動作,變幻成各種花節。無論是聞名遐邇的鯉魚燈,還是蝦蚣燈、麒麟獅象燈、鼇魚燈,在表演上共同的特點,都是靠表演者來操縱手中的道具,再現各種燈飾的風貌。
獅舞和龍舞是吉安極為普及盛行的民間娛樂,幾乎鄉鄉村村都有舞龍的習慣。主要有布龍、箍俚龍、板凳龍和禾草龍。豐富的藝術想象結合民間手工藝人的結紮技藝,使龍的形象栩栩如生,豐彩多姿。
布龍。它以一條染色的,畫有鱗片的布連綴龍的頭、身、尾部而得名的,它的製作是,用竹篾編紮成龍的頭、尾,表麵糊上綿紙或蒙上紗布,用彩色紙和顏料貼繪成龍形,並貼上金銀紙箔。身部為一長圓形竹簍,竹簍縛在一根長約五尺的木棍上端、簍與簍之間依靠龍衣串連,間隔六尺左右,組成龍身。龍的長度以組成龍身的節數多少而定。表演者手持龍的頭、尾、身部的木棍而舞。吉安的布龍有“三節龍”、“五節龍”、“七節龍”、“九節龍”,多的達三十一節、五十一節、二百一十一節的“長龍”。龍身多少節,就有多少人表演。
竹箍俚龍。它以上千個直徑為一尺七寸的竹篾箍(竹圈),用麻繩串聯成龍身而得名的。龍頭、龍尾的紮編與布龍大體相同,龍身是每隔七、八尺處裝一木把,連頭帶尾十一把,長約七丈有餘。在竹篾箍組成的龍身上,要粘貼上黃色或紅色的鱗片(用蠟光紙做成魚鱗狀),再在龍脊背上(麻繩連結處)貼上一綠一紅的彩紙為“龍筋”。箍俚龍分成兩種,一種為觀賞性,如“彩龍”。另一種是利用篾箍與篾箍之間的彈性,擺出各種造型和字型。它表演的特點:輕、緩、細、密。步法以“小碎步”為主。穿花時則用“小跑步”。舞龍尾者則多成半蹲狀態,隨龍頭而行。龍頭、身、尾在速度上,高度上都要配合默契,使龍渾然一體,在穿花、擺字、造型時能連貫自如。表演的花節有“巡場”、“單穿花”、“雙穿花”、“擺字”、“繞柱”、“盤五”、“咬尾”等。每舞一花節之前都要做一次“咬尾”動作。
板凳龍。在一條板凳的兩端,一端紮龍頭,一端紮龍尾而得名的,龍的頭尾有的是用篾紮紙糊的,有的是用稻草紮成的。舞動時,龍頭的一端由兩人各持一條板凳腳,龍尾隨龍頭而轉,龍頭往右轉時,持龍者用左手持,反之,用右手。三人同時將板凳舉起,或上下滾動,或左右繞轉,或從中穿過。板凳龍小巧玲瓏,場地不限,高超技藝的舞蹈者甚至可以在方桌上舞。這是一種比較簡便的自娛形式。如萬安羅塘、五豐一帶的板凳龍就享有盛名。萬安的板凳龍是由龍珠一個,裝飾有龍的二條板凳組成的,由三男三婦支撐。男青年身穿粉綢料對襟便衣、便褲,衣邊鑲綠色花邊,腳穿黑色白底布鞋,腰紮綠綢帶。女青年頭發卷起於頭兩側,各綴以一根彩色小花條帶,身穿玫瑰紅綢料便衣,深湖藍色綢料便褲,腳穿黑麵白底布鞋,腰紮綠綢帶。以一條板凳為道具,表演出各種動作和花樣,並伴有鑼鼓聲、嗩喇聲。主要套路有“前滾龍”、“後滾龍”、“雙龍”、“雙龍采珠”。表演時,舉板凳龍的手要輕鬆自如,不可僵硬,手臂微上下起伏,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
禾草龍。是吉安民間最簡單的龍。用禾草紮成的,用木棍支撐,一人一節,節數不限,每節之間不連貫,龍頭龍尾也用禾草,隻是必須用彩紙包紮,顯示出龍頭的形狀。因為每人持一節,舞龍的要求更高,不可隨意,節奏感強,十分流暢,舞出來的效果才好。由於禾草龍隨需隨紮,簡單方便,因而舞龍完畢,還要簡單祭拜一下,燒毀。
龍舞的不同形式,決定了不同的風格。布龍的動作粗獷彪悍,氣勢雄渾,舞龍的節奏明快,樸實簡爍。箍俚龍的動作穩健莊重,組合嚴謹。板凳龍敏捷靈巧,翻滾自如。不同的風格,除與不同道具的使用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有密切關係外,主要是流行地區群眾的欣賞興趣,性格民情,生活習慣,勞動方式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對舞蹈風格特點所產生的潛在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原因的直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