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情。流傳在吉水、峽江、新幹、永新、井岡山等縣市。藝人演唱時用簡板和漁鼓為伴奏樂器,又稱漁鼓。所演唱曲目多屬有情節,以唱為主,說為輔,不受時空限製。建國前各地盲藝人、流浪藝人多演唱此形式以謀生。建國後,新幹、峽江、吉水等地曾組織盲藝人配合各種政治運動編唱新內容的曲目。
3、蓮花落。藝人單人持兩塊用繩穿後加裝飾物的竹片作伴奏器演唱,不受時空限製。唱詞多為七字句,有四句一韻和兩句一韻兩種;固定的多為唱戲文故事,即興的隨意性大。過門均加“蓮花落、落蓮花”之類的襯詞,以更充分發揮音樂的效果作用。有土地革命時代的曲目流傳至今,如永新縣的《共產黨員成功萬萬年》、泰和縣的《當兵就要當紅軍》。萬安、遂川有傳統曲目《十字牌》、《蟲子歌》等。
4、春鑼。流行於安福錢山一帶。每年立春前,報春人(民間藝人,又叫報子),敲打著斜挎肩上或紮於腰間的春鑼鼓(比普通鑼鼓小些),走村串戶,挨家報告交春日期,奉送一張《春牛圖》,說些吉祥話,祈祝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並唱一組《報春歌》。一般進門唱《雙手敲起龍鳳鼓》,主人清喝茶時唱讚美主人的《賢良嫂子一枝花》,貼《春牛圖》時唱《春光長在吉祥人家》,告辭時唱《少陪歌》。春鑼有唱有說,以唱為主,通常詞不甚固定,見人唱人,見物唱物,篇幅不受限製。
5、吉安漁鼓。吉安漁鼓俗叫打嘣嘣,流行在吉安、吉水、永豐、峽江、安福、泰和等縣。
吉安漁鼓的曆史比較長,元代已有表演,明清十分盛行。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吉安城辦有“聖恩堂”,收養殘疾人,其中盲人多學唱漁鼓,以此謀生,幾乎成了吉安境內曲藝中一個特點,民間戲稱瞎子唱曲。
吉安漁鼓是由一人坐唱,有說有唱,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其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漁鼓伴奏,一種是二胡伴奏。漁鼓是一種一尺八寸長、直徑約3寸的竹筒做成,竹筒的一端蒙上豬油膜,用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擊敲,叫一響。如果左手加用兩塊小竹板,一端用小繩串連的筒板,與漁鼓同時擊打,叫二響。
吉安漁鼓是靠說唱來交代故事發生的過程,擅長表現兒女情長、風花雪月之類的內容。雖然表演者是盲人,外表有些欠雅,但舊時代,一些豪紳家庭辦喜事,會特地請他們來表演助興。更多的是盲藝人走街穿巷,不辭辛勞地演出,獲得糊口報酬,幾百年來傳承這一民間曲藝。至今存在藝人少,麵臨著後繼乏人的局麵。
吉安漁鼓的傳統曲目有百多個,以《賣花記》、《孟薑女哭長城》、《毛朋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