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民間藝術(6)(2 / 3)

吉安采茶戲樸實、風趣,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表現生活、勞動生產、男女戀情,為老百姓所喜愛。在表演上最具特色的是矮樁戲,也叫裙子戲,即在戲中,醜角身穿齊膝的短裙,坐矮樁,走矮子步。小生、小旦則善於使用折扇道具,舞出各種花姿,稱扇子花。有時還吸收民間雜耍技藝,以吸引觀眾。

3、三角班。舊時吉安民間戲班,由小生、小旦、小醜三個角色組合的戲班,故名三角班。它唱的曲調的是采茶調,用鑼鼓過門,所以又叫鑼鼓班。所謂“三角”,是一個形容戲班人少的稱謂,其實,這種小戲班包括樂隊不過10人,有“七緊八寬九輕鬆”的說法。七個人緊了點,八個人就寬鬆一些,九個人就輕鬆多了。三角班的服裝、道具、樂器也簡單,裝在一起不滿一籮擔,人們稱它為“一套鑼鼓兩把琴,草帽折扇和短裙。”人少,服飾少,化妝簡單,成為三角戲班的最大特點。

三角班源自撫州的宜黃縣,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祖師爺叫清源師。在流傳發展過程形成兩支,一支傳入贛南的寧都縣,形成贛南的地方小戲;一支傳入永豐和吉水,形成吉安的地方小戲。

道光十九年(1839),三角班傳入吉水的螺田、白沙、冠山一帶。當時有白水人鄧覲周,從小拜師學藝,演唱俱佳。民國初年,他來到吉水水西的上南坑一帶傳藝,幾年間授徒300餘人。與此同時,螺田城陂人夏月梅,從永豐學藝而歸,在丁江、冠山、螺田一帶傳藝,從藝的人稱他為祖師爺。夏月梅與鄧覲周在吉水一東一西,使三角班在吉水遍地開花,並逐漸向吉安泰和、遂川、安福等地發展。

三角班劇目豐富,有《補背褡》、《秧麥》、《毛棚記》、《蔡鳴鳳》等大小劇目120多個。劇目絕大多數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反映生活、愛情、勞動情景,其中也夾雜一些比較庸俗的情節,如《大小爭夫》、《外甥嫖姨》等,因有“女人看了三角班,房門不願關;男人看了三角班,扁擔不上肩。”地方政府曾經下令禁演,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十八日,吉安知府曾經頒布《嚴禁規條》有:“一禁花會標及一切賭博;二禁三角班以及遊娼”(見同治《安福縣誌》卷末)。

吉安花鼓班。花鼓班與三角班相類似,是由小班、小旦、小醜三個角色組成,人數不多,連音樂場麵在內,也不過七八個人,適合遊鄉走街演出。吉安的花鼓戲是從清江、新餘來,與三角班並存於吉安,並影響吉安采茶戲的形成與發展。

吉安戲曲的發展迅速,與吉安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秋冬農閑,民間辦喜事的多,富裕家庭以請戲班子為榮,熱鬧喜慶氣氛濃,花費並不大,有的一開演就數夜連續。春節燈彩,大家族每年都請戲班來助興。吉安境內的萬壽宮建築,進大門就是一個戲台,據傳許真君愛看戲,一年七慶八節的都讓戲班來表演。康王菩薩也是一個愛看戲的神明,吉安民間有不少關於他如何想辦法讓戲班子在廟前演戲的故事。吉安的近河城鎮,舊時代都是商貿重點,商業繁榮與戲曲演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商人們的精神生活幾乎靠著戲班和青樓支撐著。可見,舊時戲班的生意很不錯,一年中忙得很少休閑。遇上戰亂,社會動蕩,戲曲形式消亡了,如三角班已失傳了數十年,但它的小調卻在民間流傳,這可能與民俗生活有關。

二、曲藝流東節,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燒塔,九月九重陽會等。

1、永新小鼓。流傳在永新縣、井岡山市、安福縣、吉安縣、泰和縣等地與永新相鄰的鄉鎮。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從漁鼓派生出來的。當時樟樹人姓胡的盲人流落永新,在永新傳授漁鼓。後來,南鄉煙閣的青嶺村盲人歐陽承相在漁鼓的基礎上把傳統的一些小說,戲文編成曲藝,配上永新小調,用牛皮製作的扁形雙麵小鼓係在腰間,以單棒敲打伴奏,由此而傳於世。當時永新城內盲藝人采用永新號子和山歌音調,以當地方言編唱民間故事和戲文,平日在城鎮街頭巷尾坐椅賣唱以謀生,當時叫“唱號音”。建國後新文藝工作者加工整理這一傳統曲藝形式時,起名為永新小鼓,並搬上舞台,改坐唱為站唱,擴大表演空間。它有說有唱,以唱為主。藝人表演時,一麵小鼓係於腹部,左手持兩塊連起的竹片,右手拿一根似筷子的長七寸,一頭係有紅線墜子的竹杆,以此做伴奏道具,自敲自唱,內容多屬詼諧幽默人物事件,唱腔起伏跌宕,分平腔、高腔兩大派。建國前已產生100多個曲目,流傳下來的有30多個,短小段子有《懶婆娘》、《魯班造廚》、《娘投女》、《四姐下凡》等,大型連本有《烏金記》、《南桂打酒》、《兩喜緣》、《曹安舍子救爹娘》、《拜壽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