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永新禾川、埠前一帶的獅子舞。其燈舞係宋代時從廣東太浦傳入。表演者身披黃麻作獅毛狀,綴在黃布上而成。獅頭由紙殼麻乍結成,描以彩繪。獅子舞分單人獅和雙人獅。單人獅叫青獅舞,舞者上身赤膊,腰係細綢帶,穿燈籠褲,腳穿平底黑布鞋。雙人獅叫毛獅舞。身著與單獅舞同,單獅、雙獅舞者都有武藝功力,表演才算上乘。表演時,需要一張方桌,桌麵為山,桌下為山洞,表演者竄上跳下,步伐用得最多的是點馬步、溜馬步、揖拜等。獅子舞具有雜耍逗樂的特點。表演時伴以鑼、鼓、鈸等音樂節奏。
21、安福竹江鄉下沙村、洲湖鎮的滾擋牌舞。滾牌擋舞帶有濃厚的武術動作,以剛強的特點。滾擋牌是由一人扮叉手,12人扮牌丁的男子器械舞。“叉手”著咖啡色或灰色對襟上衣,腰係藍色汗布,頭戴綠色寬邊款頂紅纓帽,腳踏黑色快靴。“牌丁”內著白色對襟衣,外斜披土黃色單袖便衣(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褶在衣服裏麵,稱痞子裝),腰係紅色汗布,下穿墨綠色長便褲,腳穿白襪草鞋,頭紮紅色汗巾。虎叉一把柳葉單刀,用篾或藤織成的擋牌,畫有虎頭。音樂以打擊樂,隨著舞蹈動作而變化鼓點。動作特點:滾如兔、矮如菇、靜則欲動、視則如虎、剛柔相濟,銳不可擋。
滾擋牌以滾為主表演,前後不到五分鍾,可是“滾牌”動作竟達三十二個之多,滾得象兔子一樣靈活,這樣才能體現古代武士利用地形和嫻熟的滾翻技巧躲避敵人,伺機反撲。“滾擋牌”的矮動作較多,如“金蹲攪刀”、“平菇樁”,它的腳步是“丁字步”,堅實、沉穩、進退自如。
二、戲曲舞蹈
吉安民間的戲曲舞蹈雖然不是吉安民間舞蹈的特色,但它畢竟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傳統上比較有影響的有“搖彩”、“補背褡”、“花姑出關”及秧歌腰鼓舞之類。這裏不詳述。
第四節 民間戲曲曲藝
吉安民間戲曲、曲藝表演的曆史,文獻中記載太少,它不可以與民間音樂舞蹈相比。有一點可以肯定,明代以前,吉安民間戲曲曲藝表演曆史不太清楚,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曲。戲曲以采茶戲為主要表演形式,稱謂也因表演的形式差異而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采茶戲,而花鼓戲、三角班等,它們互相之間既有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點,曲藝主要表現為永新小鼓、道情、蓮花落、春鑼和吉安漁鼓等。
一、戲曲
1、吉安戲。明代萬曆年間,弋陽高腔到湖南、廣東一帶,吉安是必經之地,因此高腔在吉安就有了流傳。明代吉安人景居士編印的《鼎刻時新滾調歌令五穀調簧》是當時吉安流行的高腔“徽池雅調”演唱的劇本,是後來吉安高腔劇本之一。清代鹹豐年間,因為戰亂,不少吉安藝人流入湖南,參加了湘劇、祁劇班子的演出。另一方麵,湖南藝人參加吉安戲班演出,互相影響,兩地高腔為吉安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光緒十年(1884),吉安第一個戲班“吉郡臨慶堂”建立,班主戚炳林,贛縣大湖江人,它在吉安吸收了包括祁劇、東河戲、湖南花鼓戲、吉安花鼓戲的藝人同台演出,創造出獨具風格的多聲腔的劇種—吉安戲,民間稱為“吉安大戲”。
吉安戲走遍了吉水、永豐、樂安、新幹、峽江、泰和、萬安、遂川、安福、蓮花、永新、茶陵等地,在贛南的影響尤大,贛州東河戲班藝人紛紛加入吉郡臨慶堂班。20世紀40年代,吉安戲受京劇衝擊,逐漸轉入鄉間演出,後來境況日衰,今已不傳。
2、吉安采茶戲。它是由民間花鼓班、三角班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曲。清末,吉安的中部和北部流行花鼓班逐漸為來自永豐縣的三角班所排斥和融化,而形成吉安采茶戲。民國時期,宜黃戲、吉安戲等大劇種衰落。永豐三角班從流散的大班藝人中吸取營養,演出整本戲,連台本戲,表演程式增多,曲調豐富,逐漸形成半班。半班是吉安采茶戲的雛形。吉安采茶戲普及快,先後形成各縣有特點的采茶戲。在吉安城內,清代道光年間已有兩個班社,一個是同和堂班,一個同合堂班。後來,它受吉安戲的影響很大,因而形成城內的吉安采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