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民間藝術(5)(1 / 3)

鬥牛獅舞有七個章節,一是沙僧尋牛;二是土地求援;三是誘牛出洞;四是沙孫施計;五是沙僧走圍;六是齊心鬥牛;七是勝利擒牛的表演,並由變化多端的“舞笆蕉”、“四門大開”、“舔肚”、“點草”、“引草”、“摸癢”、“邁八步”、“猴步”、“打獅頭”、“甩獅尾”等十五個嫻熟的舞蹈動作,再現了當年沙僧、孫悟空降服牛精、為民除害的壯觀情景,整個舞蹈內容豐富,趣味盎然。

14、遂川珠田鄉遐富境村的五龍下海舞。其舞蹈表現手法,概括起來有滾動、纏繞、騰躍、穿插這四個基本手法。形態較粗獷、憨厚,形式多樣,變化複雜,規模宏大,程式連貫。整個舞蹈舒展靈活,緩慢時如在流雲中漫步,急促時宛若在風雨中翻騰,舞蹈形象準確逼真,形態變化莫測。套路設計均呈現一種美妙的舞境。如“高車滴水”恰似半空中懸掛的五顆明珠,“五龍分水”就像綠菌裏綻開出五朵金花。“五龍出場”意為五蛇發現了太子,齊向太子撲來。“雙龍進水”表示五蛇采用“車輪戰術”輪番向太子進攻。“五龍分水”說明“車輪戰術”失敗後,五蛇又齊向太子撲來。“雙龍搓珠”表示太子突圍,五蛇苦思尋鬥。“一變花”意為五蛇設下伏擊圈,企圖引太子上鉤。“高車滴水”說明太子沒有上當,五蛇急得團團轉。“二變花”、“三變花”、“四麵花”、“對角線”。說明五蛇陰險狡詐,詭計多端。“麻雀鑽杆籠”表示太子將計就計,與五蛇巧妙周旋,個個擊破。“團龍”表明太子連斬五蛇後,滿載勝利而歸。

五龍下海融竹藝、剪紙、彩繪為一體,她由一隻象征太子的紅鯉魚和五條紅、黃、藍、綠、白代表五條巨蛇的龍隊組成,每條龍又分成五節連在一起。外加龍珠、棋牌燈、拜年提燈、四季花燈等共約五十盞彩燈和樂隊共有近百人參加。

主要步法有“碎步”、“矮子步”、“騎馬步”。其“碎步”要求起、落腳急而疾,基本上連著地皮滑行。舞時,龍走如飛,更顯生動、活潑、活靈活現。“矮子步”為下蹲式,要求上身端穩,力落腳掌,舞時可根據花節的變化可快可慢,能走能跳,可高可低,用於表現五色龍“翻”、“旋”、“騰”、“套”時的凶惡、狡詐,變幻無窮。其風格特點可概括為:“矮子步”蹲如鬆,“碎步”快如風,“馬步”坐成弓。音樂伴奏以吹奏樂和打擊樂為主。燈隊上路後,如與其他燈隊相遇,兩燈隊的“龍珠”要互換燈火,以求吉利,若是遇上廟神,要舉龍頭、點香火,燒紙錢拜廟。燈隊進村後,也要舉龍頭先四方神位,然後表始表演。

15、峽江巴丘的打蚌殼。打蚌殼主要流行在巴丘的南門街、北門街、西門街一帶。表演內容主要由起蚌、出蚌、接蚌、跳蚌、歸蚌構成。正月十三日起舞。是日清晨,表演隊三人,吹打四人,先在祠堂中燃香燭接神蚌。離堂時吹打鳴炮,開始舞蚌。十三日至十五日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雨,到本鎮各店、各戶恭賀。十五日元宵夜,打蚌殼表演人員穿服飾,戴蚌殼,走街穿巷,入祠堂打蚌,即收蚌殼。其表演以倒、翻、滾、挾為主,由嗩呐、鑼鼓的音樂節奏同步,動作古樸粗獷。沒有唱、念,注重表演、步伐、具有悠嫻、古樸、輕盈、灑脫等特點。從單一的舞蹈到故事情節連貫,從角色看,角色3人,旦、生、醜行當較全。如蚌精(旦)、漁翁(醜)、漁徒(生)。

打蚌殼是民間娛樂性很強的舞蹈,表演者的服飾一般采用傳統古裝戲中的服飾。“蚌精”著花旦短衫小領小襟;“撿蚌人”著布扣對襟衣;“漁翁”著男式褶子,大領大襟。(原來是著當地漁民所特有的一種黑色的肥寬、厚實,上下領袖逢著交叉線條的衣褲。而今這種服裝已經淘汰了);該舞的道具除蚌殼需製作外,其它都采用現實生活中的實物用具。如:草帽(去頂);漁簍(內裝小蚌殼片數隻);漁網(去網腳);扁擔(紅綢纏繞)。蚌殼的製作采用竹、布為材料;先將竹片彎紮成凹形筐架,再將布裏外蒙上;裏為紅色,外白布用顏料畫出蚌殼螺紋即可。“蚌殼”長約150cm;寬約120cm。由於“打”字在峽江方言意義中有“捉拿”之說,故稱“打蚌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