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民間藝術(5)(3 / 3)

五馬上梁,又叫跳吉榮昌,是專門給做新屋的人家道喜、祝賀喬遷新居的。因舊社會都用杉木磚瓦建房,作興唱上梁彩《五匹方》。一人領唱,眾人和唱,很喜慶熱鬧、祥和,領唱彩者身披紅綢,聲宏氣亮,和者振振有聲,氣壯山河:

(領)手拿一匹馬, (眾)賀! (領)陳穀堆滿倉。 (眾)賀!

(領)手拿二匹馬, (眾)賀! (領)金銀放豪光。 (眾)賀!

(領)手拿三匹馬, (眾)賀! (領)家發人家康。 (眾)賀!

(領)手拿四匹馬, (眾)賀! (領)家出狀元朗。 (眾)賀!

(領)手拿五匹馬, (眾)賀! (領)千秋萬代大吉昌。 (眾)賀!

(領)手拿五方登頭梁, (眾)賀! (領)文做尚書武封將。 (眾)賀!

(領)子子孫孫傳下去, (眾)賀! (領)榮華富貴地久天長。 (眾)賀!

此外,亦有唱戲文之前,把竹馬舞當序幕、加演的,要鬧一陣後,再正戲開場。據傳,“竹馬舞”原有108場(估計是108個動作),後經藝人們刪節、綜合,歸納成八場(八個基本動作);起馬、尖馬、跳馬、踩馬、鞭馬、滾馬、嬌馬、收馬。每場都要“走四門”(即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黑馬”為領頭馬,其他隨其後。

18、永新龍源口鎮盾牌舞。流傳於永新、井岡山、安福、吉水等縣市,以永新縣泮中鄉最盛。也有叫“藤牌擺”的。表演者為男性,是一種充滿激越熱烈情緒而充分顯示陽剛之美的舞蹈。元宵佳節,群人表演。表演者左手持盾、右手握帶響環的短刀武士,通過四角陣、一字長蛇陣、八字陣、黃蜂陣、雙蛇出洞陣、龍門陣、荷包陣、對叉相對陣幾個陳式,表現兩軍對壘破陣,互相攻守,短兵相接的戰鬥情景。分舞牌和對打兩部分。舞牌有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滾牌、躲牌、花牌等項目,豐富多彩。表演時並以表演者催氣力剛的“嗬”聲作烘托。因此,盾牌舞是集武術、雜耍、舞蹈、造型於一體,集滾、打、樁、躲於一體的男子集體舞。一般由10或14個男子表演,有兩鐵叉手手持鐵叉,各帶4—6名牌丁隊員,他們右手握著閃亮的短刀,左手持盾,通過八個陣式,加上打擊樂和嗩呐的伴奏,演員不斷響起的鏗鏘作響的短刀環聲和“嗬嗬!”呼喊聲,氣勢宏大。其風格特征可用八句話概言之:樁馬落地穩如山,手臂舞動柔且剛,釵來盾擋套路明,刀光閃閃聲威振,八個陣式變幻多,或攻或守章法強,拚殺一陣複一陣,人吼馬嘶氣勢狂。

19、永新蓮洲鄉雙溪的羅漢燈舞。它是融雜技、麵具舞和宗教程式於一體的民間群舞。舞蹈表演由18人組成,一個主持,十七個弟子和一個觀音。表演內容依次為:打掃寺院、裝傑燒香、撞鍾念佛、參拜觀音、羅漢出洞、搭大中小架、頂方台、老鷹伸翼、烏龜掃地、哈蟆跳井、珍珠架塔、拜送觀音和進洞關門。表演過程中,由於習武影響,動作中有翻滾竄爬、懸空側立、哈蟆跳井、鷂子翻身、珍珠架塔的雜耍性動作,也有觀音坐蓮、觀音唱讚的造型。音樂方麵除了主題歌《觀音讚》外,幾乎都是打擊樂伴奏,道教音樂色彩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