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民間藝術(4)(3 / 3)

麒麟獅象燈舞的伴奏音樂以吹打為主,有《引子》、《十杯酒》、《瓜子仁》、《采茶歌》、《打骨牌》等;打擊樂主要有《長流水》、《板頭》、《火炮》、《轉板鑼》、《麼三鑼》、《慢板鑼》、《起腔鑼》、《收尾》等。

12、遂川大汾鎮一帶的馬頭燈舞。這種燈舞故事情節突出有戲曲表演的味道。

該舞由四個茶妹和一個小醜表演。化戲妝、穿戲服,開場時,小醜道白:馬燈到堂,恭喜府上,榮華富貴,世代榮昌。接著茶妹用采茶調“馬燈調”合唱《金錢開花》,繼而演出。四個茶妹各騎在篾紮、色紙糊成的“馬頭燈”上,扭著十字步,或橫隊、或成縱隊,或站四角。小醜在四匹“馬”之間時而用俏皮的鄉土語言說唱,時而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在“賽馬”這一節中,小醜執馬鞭為馬,作牽馬狀,突然“馬”揚起前蹄“噅噅”嘶叫,小醜嚇了一跳,作害怕驚恐挺胸,身體向後倒,跌跌撞撞地幾乎撞在茶妹身上,牽住馬時,小醜吹胡子瞪眼睛用方言訓馬道曰:“馬子馬子愛(要)聽哇(話),小姐來裏(來了)愛騎你”,轉身抬頭扮鬼臉對小姐道白:“小姐,騎穩馬,我們就走。”領茶妹圓場一周,小醜接著道白:“馬兒強壯,小姐漂亮,年年添彩,月月流芳。小姐,我們就來唱《十二月花》吧。”茶妹應道:那就唱起來。緊接著,小醜打扇子花,茶妹齊扭十字舞,同唱《十二月花》,從正月花開始,一直唱到十二月花,每唱完一段,小醜帶領茶妹圓(沿)場一周,變換隊形後接著唱,歌詞有“四月裏四月花,阿哥耕田搞犁耙,犁田犁出千條路,耙田耙出水浪花;十月裏十月花,百樣果子收回家,阿哥老妹同選種,人樂年豐笑哈哈”。

馬頭燈既有贛南采茶風味,又有民間燈彩風格特色。劇中人物由王山(小醜)和四個茶妹演飾的紅、黃、白、綠四色馬組成。表演時統一著裝,王山(小醜)頭戴一頂小圓頂草帽,穿深綠色茶童領子鑲花邊上衣,紅色束腳彩褲,腰圍白色雙層全圍裙,穿腳頭上紮一線絨球布鞋。茶妹頭飾紮一條長辮戴一些頭花,上衣穿玫瑰紅大襟便衣,墨綠色束腳彩褲。腰圍黑色金絲絨底鑲白色花邊圍裙,腳穿粉紅底、繡雲朵花邊、束花球繡鞋。舞蹈動作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小醜運用戲曲舞蹈中的自由滑稽表演,同時用本地的俏皮方言說唱,顯得幽默,風趣,引人入勝。劇中小醜有一段這樣的道白:“東一腳,西一腳,一腳走到南山海羅角,養個奈子(生個兒子)學醜角,釣吾子(釣魚)坐潭角,釣拐子(釣青蛙)坐田角……娶介(個)好老婆,精吾(不)精,惡吾(不)惡,(我)睡唇(床邊),仉睡角(她睡裏頭),老婆脾氣醜,一腳踢我到門角(一腳踢我跌倒在房門口)……”。當念到“一腳踢我到門角”時,小醜即做一個四腳朝天跌在地上的滑稽動作。

13、遂川五鬥江鄉的鬥牛獅舞,是一種戴麵具的舞蹈,是在“舞獅為戲”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劇中人物由沙僧、土地神、孫悟空、青牛精組成“牛精”用“跳、躍、臥、竄”等動作,說明牛精為非作歹。其步法以“大八字半蹲”為主,風格古樸,土地神以“跌跌撞撞”的舞步,表示為民除害的堅定決心。孫悟空做“騰、翻、跳、躍、金雞倒立”等動作,顯示足智多謀和勇敢。總之,全場舞蹈動作別具一格,武術與舞蹈渾然一體,即有中華武術之“剛”,又有傳統舞蹈之“柔”,詼諧、莊重、灑脫大方、構成它的獨特風格。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其伴奏音樂選用優美、舒展的“打馬進城”等曲牌,用二支嗩呐伴奏,並配以粗獷的打擊樂,整個旋律高低起伏,吻合劇情,起到了烘雲托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