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我和語文現代化(5)(2 / 3)

有的民族在接受音素字母製度的時候,自行另造字母形式,這不能算是創造字母,而隻是創造(改換)字形。

其次,《字母的故事》講文字結構(構造)的演進。人類的文字從圖畫(象形)文字開始,發展成為概念(會意)文字,再進一步就走入記音文字的領域。記音文字最早是意符(類符)和聲符合成的所謂形聲字;後來從聲符中產生出音節字母,把音節字母和形聲字混合應用,更進一步就是純粹的音節文字;最後發展到分析語音的音素(音位)符號,產生了真正的字母。字母的發展也不是一步完成的。塞姆字母原來隻有輔音字母,元音字母是希臘人補充的創造。字母到希臘人手中才開始完備了音素製度。

有名的古文字例如釘頭字、古埃及字等都是形聲字。形聲字是文字史上第一個重要階段。中國的漢字中最大多數是形聲字。漢字、釘頭字和古埃及字在文字的曆史發展上同屬於一個階段,可說是人類的三大形聲字。中國的文字改革就是使文字走出形聲字階段,進入音素文字階段。簡體字隻能簡化字形,不能提高文字的結構水平。

再次,《字母的故事》講字母形體的演進。最早的字母形體脫胎於以圖畫文字為基礎的形聲字;雖然字形已經不像牛頭馬麵,但大都是屈曲無度、零亂不齊的。它逐步演進,成為簡單、明確、對稱、齊勻、美觀的字形。由於銘刻、印刷和手寫的要求不同,字母分化為楷體(銘刻體或印刷體)和草體(手寫體或行書體)。為了使表達力豐富而精密,字母又分化為大寫體和小寫體。曆史上各民族的字母形體,或同出一源,或相互模仿;在印刷術發達以後,字母形體日益趨向共同一致,形成共同的國際文化交流的科學工具。

文字的基礎是它的結構。音素字母製度是最高階段的文字結構。可是字母的形體也很重要。假如字母的數目多,筆畫繁,印象不明,書寫不便,獨樹一幟,抱殘守缺,那麼它對於文化的發展也將發生一定的阻滯作用。

文字一方麵需要穩定,另一方麵需要演變。穩定性和演變性是文字的二重矛盾性格。沒有穩定性,文字就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能流傳久遠。這是許多已經掌握了文字工具的知識分子反對文字改革,甚至連簡體字也反對的原因。可是,文字到了脫離了語言或落後於時代的時候,又要求改革。這時候演變性就發揮作用了。沒有演變性,文字就沒有進步,也沒有字母的故事可講了。曆史上凡是脫離人民大眾的學院(寺廟)文字(例如漢字和梵文等),都能不顧時代而長久保持它的穩定性;凡是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相結合的日用文字,就不能不跟著語言和書寫工具的變化以及文字學的進步而表現它的演變性。中國在幾千年間保持著落後的形聲字和文言文,這是文字脫離人民大眾的結果。解放以來,“解放體”流行,這是文字與人民大眾的生活一旦結合起來的必然現象。當然,“解放體”並不能提高漢字的結構水平,並不能解決文字改革的問題,它隻代表文字形體簡化的要求,它的發展前途至多隻能像古代埃及字從碑銘體演變到僧侶體和人民體一樣。

在這一本《字母的故事》小書裏,不能麵麵俱到地細講一切字母的故事。這裏隻有粗線條的輪廓畫,其中缺少許多應有的東西,留待將來再談。筆者由於知識的限製,所談一定有不少錯誤,請讀者多多指正。本書所用參考資料,主要是D.Dirjnger的《字母史》(一九四八年),此外還有多種參考書目,不另一一注明。

下麵,請開始看《字母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