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秋季到一九五九年初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開設“漢字改革”課程。這就是課程的講稿。當時匆促開課,未及編寫講稿,隻分發簡單的油印提綱。事後一年間,陸續把講稿編寫出來,並把其中幾部分在《中國語文》和《文字改革》雜誌上發表,征求讀者意見。因為是事後編寫的,所以有可能把當時口述講稿作一些修正,並且把事後新的事實發展(大體到一九六○年年中為止)補敘進去。這個課程是一個新的嚐試。限於我的水平,這本講稿還隻能說是一種不成熟的個人初步研究。
講稿分六章。
第一章“文字改革和文化革命”,說明文字改革是文化革命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易學便用的目的應當按照文字發展規律進行文字的改進和革新。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也可能有文字改革,可是隻有在社會主義革命時代文字改革才從少數知識分子的活動發展為勞動人民自覺的群眾性文化革命。
第二章“漢字改革運動的曆史發展”,扼要敘述六十多年來的經過。第一時期切音字運動的主要收獲是辛亥革命以後擬訂了注音字母。第二時期廣義的拉丁化運動的主要收獲是解放以後誕生了漢語拚音方案。現在已經開始了第三時期,即漢語拚音教育的普及和漢語拚音文字的逐步成長時期。
第三章“漢語拚音方案”,係統地解說漢語拚音方案的設計技術,以及現階段方案在語文教育上、科學技術上和少數民族製訂文字時候的各種作用。① ()
第四章“漢語拚音正字法”,說明正字法有些什麼問題,並對其中三個主要問題(連寫法、外來詞、同音詞)的性質試作原理上的探討。漢語拚音方案正式公布以後,正字法的研究是促進漢語拚音文字成熟起來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五章“漢字簡化”,敘述漢字在曆史上的簡化演變和五十年來簡化漢字的各種嚐試,歸結到解放以後漢字簡化的實現。
這一講原來是曹伯韓同誌講述的。不幸他未及編寫講稿就因病去世了。這裏我以他的遺稿《漢字簡化問題提綱》為主要基礎寫成這篇講稿,借此向這位漢字改革運動的戰士致悼念的敬意!
第六章“漢字改革運動的新發展”,敘述漢語拚音方案誕生以來漢語拚音教育在各方麵的發展,並且說明為什麼漢語拚音必須經過相當長期的發展過程才可能成熟成為現實的拚音文字。
有些章節後麵附錄了參考資料。
本講稿承王力教授多所指正,在講課時候承郭錫良、孫慶生兩同誌協助,特此致謝。
(《周有光語文論集》第一卷,上海文化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
利用拚音,幫助漢字
一漢語拚音方案的誕生
五十年代初期,我國為了掃除文盲,使人民大眾迅速提高文化,把研究和製訂一套比較合理而實用的漢語字母作為重大工作,由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領導。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經過三年精心的研究,設計了“漢語拚音方案”,簡稱“拚音”,在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布。當時得到國內和國外的廣泛讚成和祝賀,認為這是清末以來中國人民自己創製漢語字母的最佳成果。
當時也有不讚成的意見。例如:有人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為什麼幾個字母也不能創造自己的民族形式,而要借用英文字母呢?有人說,拚音不能區分同音異形的漢字,應當仿照漢字把“清蜻鯖”等分別書寫清楚。有人說,中國方言各地不同,用了拚音之後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分裂成為幾十個國家!這些意見,今天堅持的人可能不多了。
周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一九五八年一月十日)中說,漢語拚音方案的用處是:“給漢字注音”,“拚寫普通話,作為教學普通話的有效工具”,“編印拚音讀物和注音字典”,“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以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作為各少數民族創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還有其他方麵的各種用處,例如可以用來音譯外國的人名地名和科學技術術語,可以在對外的文件、書報中音譯中國的人名地名,可以用來編索引,等等”。周總理申明:漢語拚音方案“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拚音文字”。
周總理又說:“我們采用了拉丁字母,經過我們的調整,使它適應了漢語的需要之後,它已經成為我們自己的漢語拚音字母,已不再是古拉丁文的字母,更不是任何一個外國的字母了。字母是拚寫語音的工具,我們用它來為我們服務,正像我們采用火車、輪船、汽車、飛機來為我們服務一樣,正如我們采用阿拉伯數字來計算,采用公曆來紀年,采用公裏來表示距離,采用公斤來表示重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