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簡化漢字形式的“注音字母”(後來改稱“注音符號”),代替繁難的“反切”注音,現在台灣還在使用這套字母。由於“注音字母”不便對外使用,一九二八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又公布國際通用字母的“國語羅馬字”。後者的拚寫方法過於繁複,推廣困難,台灣在一九八六年把它改為“注音字母第二式”簡化了拚寫法,跟“漢語拚音方案”十分相近。第二式在一九九九年開始用於拚寫台灣地名。台灣同時用兩套字母,對內用“注音字母”,對外用第二式,很不方便。中國大陸對內對外用同一套拚音字母。
早在清朝末年,英國人威妥瑪設計一套拚寫官話的字母,後來稱“威妥瑪式”,在歐美各國使用一百多年,流傳很廣。由於它的設計不很合理,例如“居區朱儲”等音容易混淆,人們早就希望改革一下。漢語拚音方案公布之後,歐洲各國的出版物和圖書館很快就采用了拚音,但是美國遲遲沒有采用。一九九八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決定改用拚音,準備以三年時間,花費幾千萬美元,把館藏七十萬部中文圖書的目錄全部改成拚音。
一九八二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經過三年的反複討論,得到國際投票通過,認定漢語拚音方案作為拚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也采用拚音作為拚寫中國地名(台灣除外)的國際標準。
從清末到現在,漢語字母經曆了多次變化:從外國方案到中國方案,從民族形式到國際形式,從內外不同到內外一致,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文化一步步走向現代世界。
二利用拚音幫助漢字
漢語拚音方案公布和推廣到今天已經四十多年了。拚音字母作為中國語文的表音符號已經成為青年一代的常識,發揮了多方麵的作用。
一九五八年秋季開始,拚音字母成為中國大陸的小學必修課,小學生首先學習拚音字母,利用拚音字母學習漢字。黑龍江省使這種識字方法係統化和理論化,成為“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教學法,許多省區模仿推廣,成為今天識字教學的主導方法。這種方法跟一千年前創始於日本的假名識字法是原理相同的。日本利用假名幫助漢字發展了現代教育。
字典用拚音字母注音開始於五十年代底的《新華字典》。這本小小的字典曾經在全國發揮統一漢字讀音的作用。後來《現代漢語詞典》用拚音按詞注音,分詞連寫,排列正文,開創了辭書注音的新技術。《辭海》用部首排列正文,用拚音作為索引。某次比賽證明,先查拚音索引,再查正文,速度可以加快三倍。《中國大百科全書》用拚音排列正文條目,這是拚音序列法的應用擴大。漢字不便作索引,拚音開辟了新的索引途徑。圖書館的中文目錄,利用拚音,以電腦代替卡片,可以多處圖書館聯網,這是圖書館檢索技術的革新。
漢語人名的字母拚寫法原來十分混亂。魯迅有二十多種拚寫法。以前中國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每到一國就變成一種不同的人名拚寫法,連本人也搞得莫名其妙。後來利用拚音統一人名拚寫法,姓名分開,雙姓或雙名連寫,大家覺得方便。出國護照要求漢字姓名之外要有規範化的拚音姓名,實行以來,成效極顯著。
中國地名利用拚音統一拚寫法,已經編印《中國分省地圖》(拚音版)、《中國地名錄》等規範化的地名工具書,便利跟國際地名標準化接軌。拚音地名已經在郵電局普遍使用。國際互聯網絡上的華人電子郵件地址,已經包含拚音人名或其縮寫。
聾人用的《漢語手指字母》在一九六三年按照漢語拚音方案設計公布,采取各國的優點,去除各國的缺點,得到國際的好評。盲人用的漢語盲文還沒有跟漢語拚音字母接軌,以後需要研究改進,便利盲人和明眼人的文字交流。
以漢語拚音方案作為基礎設計少數民族的新文字,是五十年代以來實行的一項重要文化措施。這項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績,已經公布施行了壯文、布依文、侗文、苗文、景頗文、載瓦文、白文、哈尼文、傈僳文、納西文、拉祜文、佤文、土文等多種拉丁化新文字,其中壯文印上了人民幣。少數民族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時代已經過去。
中文信息處理有多方麵的工作,在電腦上輸入中文是共同的第一步。中文可以用語音輸入,也可以用於手寫輸入,但是利用字母鍵盤打字輸入是經常和大量的實用方法。打字輸入可以用“拆字編碼法”,又可以用“拚音變換法”。“拆字編碼法”已經有一千多種,一般由職業打字員用於謄清原稿,所謂“看打”。“拚音變換法”對學過拚音的青年不要特別訓練。以語詞、詞組、成語、語句等的拚音作為輸入單位,實行“以詞定字”,能夠自動變換成為漢字文本。在電腦上寫信、寫文章、寫文件,自己起稿,不用謄清,輸入拚音,立刻變成漢字,這是高效率的起稿方法,所謂“想打”。日文的輸入問題比中文複雜,日本從一九八○年開始完全采用“假名變換法”,輸入日文成為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