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的理論問題有爭論。“從繁到簡”是不是有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有人說,漢字曆史,“既有簡化,又有繁化”。如果漢字是例外,簡化就失去了理論根據。我認為漢字也是“從繁到簡”,不是例外。漢字中形聲字越來越多,“形聲化”是符號的“複合”,不是“繁化”。丁頭字和聖書字也有“形聲化”,它們把幾個符號線性排列,不發生“繁化”的感覺。漢字發生“繁化”的感覺,是因為把幾個符號疊合成一個方塊。漢字疊合以後又促進了簡化。楷書形聲字的部首“三點水”“草字頭”等,都明顯地簡化了。“複合不是繁化”。
找尋漢字在人類文字史上的地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許多人寫文章說,文字改革要依照文字發展的規律來進行。什麼是文字的發展規律呢?這是文字改革的重要理論問題。
有人說:文字的特點是由語言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有音節分明的特點,適合使用表意的漢字;英語有詞尾變化的特點,適合使用表音的字母。“語言決定文字”,這就是文字的發展規律。這個說法近來很流行,對不對呢?我嚐試做了如下的觀察。
漢語是漢藏語係的一種語言。漢藏語係其他語言的文字是否都跟漢語的文字相同或相似呢?在漢藏語係中,漢語之外另一種重要語言是藏語。藏語也是音節分明而沒有詞尾變化的,可是藏語的文字不用漢字而用表音的字母。這不是說明語言特點不能決定文字特點嗎?
再看,用漢字作文字的國家除中國以外有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三種語言特點是否都跟漢語一樣呢?不然。日語係屬未定,不是漢藏語係,是有詞尾變化的,跟漢語大不相同,可是日語用漢字作為正式文字。朝鮮語(韓語)屬於阿爾泰語係,也有詞尾,跟漢語大不相同,可是用漢字作為正式文字,今天北方廢除漢字而南方仍舊用漢字和字母的混合體。越南語(京語)跟漢語非常相似,但是不屬於漢藏語係;越南語原來用漢字,後來廢除漢字改用拚音文字。在以上三種語言中,不同於漢語的采用漢字,相似於漢語的采用拚音文字,這不是正好否定了“語言決定文字”嗎?
今天世界上最流行的拉丁字母,書寫了各種互不相同的語言,這更證明語言的特點跟文字的特點沒有必然的聯係。“語言決定文字”的說法不能成立。
經常聽到的另一種說法是:文字從“表形到表意到表音”,這就是文字的發展規律。可是有人說:漢字用了三千年,沒有變成拚音文字,可見“形意音”的發展規律不能成立。
“形意音”的發展規律來自西方。我就到西方的著作中去看看情況。最能說明“形意音”規律的例子是“丁頭字”。丁頭字在本土“兩河流域”,從蘇美爾人傳到阿卡德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有逐步前進的“形意音”變化,但是隻有量變,沒有質變。在傳到本土以外的民族以後,才擺脫“意音”結構,發生“從意到音”的質變,成為表音文字。“形意音”的發展是在從本土到異地的傳播中完成的,不是在本土傳承中完成的。
我把漢字跟丁頭字相比,看到漢字也有同樣情況。在中國,形聲字比重的曆代增加,就是聲旁表音作用的發展,但是聲旁增加,形旁也跟著增加,文字結構隻發生量變,沒有發生質變。漢字傳到日本,從書寫漢語變為書寫日語,從萬葉假名變為平假名和片假名,這是“從表意到表音”的質變。在漢語漢字到日語漢字的傳播過程中,也看到了“形意音”的發展規律。
再看世界文字的曆史。從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到前一千五百年是丁頭字和聖書字時代,這時候隻有“意音文字”。經過兩千年的“從意音到表音”的潛在演變,到前一千五百年產生揚棄表意、純粹表音的字母文字。這就是文字的“形意音”發展過程。漢字的產生和發展比丁頭字晚兩千年,但是發展的步驟沒有兩樣。我寫成專書《世界文字發展史》(一九九七),把漢語漢字跟丁頭字和聖書字共同排列在“古典文字”中間。
“六書”中間包含“形意音”三個層次:一、象形是表形;二、會意是表意,指事也是表意性質;三、假借是表音,形聲是表音兼表意。轉注是字形的變異。國外學者指出,“六書”不僅可以說明漢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原理,也可以說明同類型的古典文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原理。我比較“三大古典文字”,發表論文《丁頭字、聖書字和漢字中的六書比較》。後來,我又進一步跟馬亞字和雲南彝文相比,發表五種古典文字中六書比較的論文《六書有普遍適用性》(一九九六)。從這些比較可以看到,類型相同的古典文字,雖然外貌迥然不同,而內在結構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