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我和語文現代化(2)(2 / 3)

為了給字母形式問題提供參考,我寫了一本小書《字母的故事》,先分篇發表在《語文知識》雜誌上,後來出版單行本。我提出“漢語拚音三原則”:一、拉丁化;二、音素化;三、口語化。並從反麵闡明漢語拚音方案有“三不是”:一、不是漢字拚音方案,而是漢語拚音方案;二、不是方言拚音方案,而是普通話拚音方案;三、不是文言拚音方案,而是白話拚音方案。這些論點,我寫成文章發表在香港《語文雜誌》和其他刊物。

漢語拚音方案經過三年的反複研究方才完成。當時從原則問題到技術問題,都經過十分慎重的考慮。最後在一九五八年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布,後來在一九八二年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成為書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我寫的關於拚音方案問題的一些文章,集成一本《拚音化問題》,後來在一九八0年出版。

“漢語拚音方案”是以“音節”為單位的拚寫法規則。方案公布之後,我進一步研究以“語詞”為單位的“正詞法”。經過多年的推敲,形成《漢語拚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在一九八八年公布。配合正詞法,我從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拚音詞彙》,經過兩次修訂再版,一九八九年又出版“重編本”。《漢語拚音詞彙》的特點是,正文以語詞為單位,采用純字母排列法,使同音詞都排列在一起,現在已經成為中文電腦的詞庫基礎。我寫的關於正詞法的論文有《漢語拚音正詞法問題》《正詞法的性質問題》《正詞法的內在矛盾》等,後來收集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論文集《中國語文的現代化》中。

漢語拚音從一九五八年秋季起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小學的必修課,中文辭書(例如《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都用拚音字母注音和排列正文,電腦輸入中文的新技術采用“從拚音到漢字”的自動變換法。我國語文政策規定,拚音是幫助漢字的設計,可以做漢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各種工作,但是並非取代漢字的正式文字。“拚音”不是“拚音文字”。所謂“拚音化”有廣狹兩義:狹義指作為正式文字,廣義指任何的拚音應用,包括給漢字注音,拚寫普通話,在電腦上應用,等等。廣義的“拚音化”已經廣泛推行。

漢語字母的創造是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從現成漢字(三十六個字母)到變異漢字(注音字母),從民族形式(注音字母)到國際形式(國語羅馬字),從外國方案(威妥瑪方案)到本國方案(國語羅馬字),從內外不同(國內用注音符號,國外用國語羅馬字)到內外一致(國內國外都用漢語拚音),從國家標準(一九五八年國家公布拚音方案)到國際標準(一九八二年ISO通過拚音方案為國際標準)。

使文字改革跟語言學掛鉤

文字改革運動有三個方麵:一、群眾的文改運動(主張有的激進、有的穩健,有的成熟、有的幼稚);二、學者的文改研究(鑽研較深,主張不一,重理論而輕實用);三、政府的文改政策(各個時期有統一的規定)。辛亥革命以來,文字改革逐步前進,但是沒有長遠規劃,缺少理論指導。我是從群眾運動中來的一個感性工作者,自己知道知識不足,水平太低,深感文字改革需要跟語言學掛鉤。

一九五八年秋季,北京大學中文係王力教授約我去開講一門“漢字改革”課程。我借此機會把清末以來文改運動的曆史經驗整理一番,從中歸納出一些原則,就我的淺薄了解,嚐試跟語言學(包括文字學)掛鉤,希望使文字改革成為一門可以言之成理的係統知識。我的這一努力是幼稚的,可是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嚐試,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後來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又約我去再次開課。我把講稿整理成《漢字改革概論》一書,一九六一年第一版,一九六四年再版,一九七九年第三版,一九七八年出香港版,一九八五年在日本出日文翻譯版。

語文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社會長期停滯,語文也就停滯不變;社會急劇變化,語文也發生急劇變化。秦並六國,發生“書同文”變革。辛亥革命,發生白話文和國語運動。在西歐,文藝複興之後各國創製民族語文。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掀起文字改革。語文變化,可以是無意識的,可以是有意識的。有意識和有計劃的變化稱為文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