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我和語文現代化(1)(2 / 3)

兩式的分歧,關鍵在“基欺希”的寫法。第一式由“格克赫”(ɡ、k、h)變讀“基欺希”。第二式由“知吃識”(j、ch、sh)變讀“基欺希”。注音字母的“基欺希”有專用字母(ㄐㄑㄒ),不用變讀法。新方案可否也用專用字母呢?一早就有人建議,用“j、q、x”代表“基欺希”,但是拚音方案委員會不敢貿然采用,因為“q、x”讀作“欺希”跟外文(主要是英文)習慣不同,不僅英美人反對,讀過英文的中國人也反對。

拉丁字母的“國際音域”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基本音域”,第二層是“引申音域”,第三層是“特殊讀音”。“q、x”讀作“欺希”是“特殊讀音”,這要謹慎從事。其實“j”在英文中的讀音也是“特殊讀音”。英文把半元音的“j”讀成輔音,西歐國家多數人覺得英國人古怪。英國可以用一個古怪字母,我們再加兩個古怪字母有何不可?兩式相持的解決辦法是打破習慣,采用三個專用字母“j、q、x”(基欺希)。請看比較:

注音字母 ㄓ ㄔ ㄕ ㄐ ㄒ ㄍ ㄎ ㄏ

威 妥 瑪 ch ch′sh ch ch′hs k k′h

國 羅 j ch sh j ch sh ɡ k h

北 拉 zh ch sh g k x g k x

拚 音 zh ch sh j q x g k h

從上麵的比較,可以看到字母的使用方法是逐步改進的。拚音方案青出於藍。

拚音方案的製訂是在十分慎重中進行的。文改會提出的方案,都要再經過國務院組織高級“審訂委員會”加以審訂。“漢字簡化方案”如此,“漢語拚音方案”也是如此。一九五六年十月,國務院成立高級“漢語拚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在聽取文改會拚音方案委員會的報告之後,決定采用“j、q、x”代表“基欺希”,解決了兩式的相持。這個統一的草案叫作“修正草案”,由國務院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布,讓群眾先知道,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準。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經過三年的謹慎工作,“漢語拚音方案”終於誕生。

方案的名稱從“拚音文字方案”改為“拚音方案”,刪除“文字”二字。這在拚音方案委員會中沒有引起爭論。因為委員們都了解,叫它“文字”,它也不可能代替漢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質。從一套字母到成為公認的文字,是一個曆史發展過程。這不是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幾百年的事情。日本使日語羅馬字取得法定地位,結果至今也沒有成為真正的通用文字。與其有文字之名而無文字之實,不如有文字之實而無文字之名。周總理在一九五八年一月十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申明,“漢語拚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拚音文字”。這是切合實際的政策,避免無謂的爭論。“拚音”不是“拚音文字”,它是漢字的助手。助手能做漢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一切工作。

可是,是否“文字”方案的問題在群眾中間十分關心。不少希望有一個“文字”方案的熱心分子,不斷創製“文字”方案,寄來文改會。從一九五○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時期到一九五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之前為止,寄來六百五十五個“文字”方案。從一九五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到一九五八年二月拚音方案公布時候為止,寄來一千多個“文字”方案。從一九五八年二月公布拚音方案到一九八○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為止,寄來一千六百六十七個“文字”方案。共計群眾創製的“文字”方案有三千三百多個。這種創製“文字”方案的群眾熱潮,是中國特有的愛國現象。

中國製訂拚音方案之前,蘇聯已經悄悄地廢除拉丁化,改為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方案一概改成斯拉夫字母。蒙古文也是如此更改了。中國的拉丁化運動沒有追隨蘇聯。五十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些同誌主張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結為文字同盟。蘇聯前來講學的語言學者也提出這種建議。據說,蘇聯一位副總理來到中國,跟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采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係,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

關於語音標準問題,一九五五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重新肯定一九二四年實行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在此之前,拉丁化運動反對純粹以北京語音為標準,北拉接近“老國音”而不同於“新國音”,並且提倡方言拉丁化。例如:北拉區分“尖團音”,“基欺希”寫“ɡi、ki、xi”,“濟妻西”寫“zi’ci、si”。這時候,拉丁化運動團體解散了,不再談方言拉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