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拚音方案的製訂過程
《語文建設》的編者對我說:一九九八年紀念漢語拚音方案公布四十周年,請你寫一篇文章,回憶方案的製訂過程,你是拚音方案委員會唯一健在並且還能執筆的成員了。我欣然同意,但是擔心記憶錯誤。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為了使人民大眾迅速提高文化,把研究製訂一個比較理想的拚音方案作為重大工作,由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領導,由胡喬木承上啟下,指導工作。
上海解放後不久,我回到上海,在複旦大學經濟研究所任教,業餘參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會。大約在一九五二年略早,倪海曙告訴我,毛主席到蘇聯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到北京,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研究製訂民族形式的拚音方案。同時上海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拉(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倪海曙創辦《語文知識》月刊,刊登有關文字改革的研究文章,協助北京的設計工作。
我寫了一些介紹各國古今字母的文章,發表在《語文知識》上,作為選擇或創造字母的參考,後來編成《字母的故事》一書,一九五二年出版。我體會到,一種字母成為民族形式,需要極長時期的實際應用,經過約定俗成,方能成為公認的民族形式。新創字母很難得到公認是民族形式。創造字母不難,大家同意極難。國外的曆史告訴我們,國際形式和民族形式是相互轉變的,國際形式用久了就成為民族形式。例如,英文字母間接來自羅馬,借用了幾百年,英國人就認為這是英國的民族形式了。
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五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開幕。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拚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訂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拚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裏頭。”
這個《草案初稿》(書稿)現在難以找到。我大致記得是這樣:參加文字改革會議的代表們看到一份征求意見的材料,有六種方案草稿,四種民族形式,一種拉丁字母形式,一種斯拉夫字母形式。四種民族形式草稿的設計者是:吳老(玉章)、丁西林、黎錦熙(改良注音字母)、委員會秘書處(陸誌韋、鄭林曦所擬,漢字筆畫式音素字母,結合成為音節)。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對這些草稿沒有進行討論。
一九五四年底,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成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國務院。在一九五五年二月,文改會內部設立拚音方案委員會。委員有吳玉章(主任)、胡愈之(副主任)、韋愨、丁西林、林漢達、羅常培、陸誌韋、黎錦熙、王力、倪海曙、葉籟士(文改會秘書長)、周有光、胡喬木、呂叔湘、魏建功。
一九五五年六月,拚音方案委員會分為甲乙兩個小組,甲組擬訂漢字筆畫式(民族形式)方案,乙組擬訂國際通用字母(拉丁字母)拚音方案。
文字改革會議以後,吳老向毛主席報告,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滿意的設計,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主席同意,並在中央開會通過。這一決定的經過,葉籟士有文章說明(見《關於文字改革的幾個問題》,載《語文現代化》一九八一年五月)。此後,拚音方案委員會隻研究擬訂拉丁字母方案。
拚音方案委員會指定葉籟士、陸誌韋、周有光三人起草一個初稿,作為開會討論的基礎。我們三人夜以繼日擬成一個“漢語拚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點是:一、完全用現成的拉丁字母;二、用幾個雙字母,但是盡量少用;三、標調用注音字母的調號,調號之外沒有其他附加符號;四、“基欺希”由“格克赫”(ɡ、k、h)變讀。
拚音方案委員會開會討論初稿時候,除個人意見之外,還提出各個重要部門的意見。為了順應語言研究所提出的嚴格的“一音一母”原則,把初稿中六個雙字母改為六個新字母(無點i;帶尾z,c,s;長腳n;俄文“基”)。初稿經過這樣修改之後,成為“漢語拚音方案草案”(刪除“文字”二字),在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二日由文改會發表,公開征求意見。
群眾提出的意見,來路廣,創見多,反應熱烈,無以複加。多數人不同意用新字母。郵電部門說,即使中國造出有新字母的電報機,也難以叫外國都改用同樣的電報機,中外設備不同,就無法通電報。
國內國外群眾來信四千三百多件,無法歸納成為一個草案,結果歸納成為兩個草案,作為兩種“修正式”,在一九五六年八月由文改會發表,再次公開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