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回顧語言學界往事(10)(2 / 3)

“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魑魅魍魎”——牛鬼蛇神。

“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胸有成竹”——心裏有底。

“越俎代庖”——包辦代替。

“不辨菽麥”——五穀不分。

“居心叵測”——存心不良。

“暴殄天物”——糟蹋財物。

“不容置喙”——不讓插嘴。

“方枘圓鑿”——格格不入。

“如火如荼”——熱火朝天。

“蜚短流長”——搬弄是非。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暴虎馮河”——有勇無謀。

“霄壤之別”——天差地遠。

他對“成語通俗化”的研究非常認真。一九六九—一九七二年,他和我被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幹校”,在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文言成語的通俗化。他對我說:把“揠(yà)苗助長”改為“拔苗助長”,雖然隻是修改一個字,可是就能使這個成語容易為大眾理解了。他多次說過,在白話文中夾用不必要的文言,不能表示知識高雅,隻能表示思想落後於時代。

為了語文教育大眾化,他嚐試翻譯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為白話文。例如《文字改革》雜誌一九六三年第八期刊登的他的譯文《愛蓮說》。他提倡大量翻譯古代名著,這是“五四”白話文運動以來做得很不夠的一個方麵。把文言翻譯成為白話,便於讀者從白話自學文言,更深刻地了解文言,有利於使文言名著傳之久遠,同時也推廣了口語化的白話文。

林先生是一位百折不撓的革命教育家。他一時一刻也不忘記人民大眾的教育需要和學習困難。

薑椿芳:《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創辦人

薑椿芳先生是一位“厚今”而“不薄古”的革命家。他一生為出版事業、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做了許多工作,貢獻很大。他了解新事物、提倡新事物,同時又了解古文化、提倡古文化。下麵談他“厚今”而“不薄古”的兩件小事。

大百科全書和拚音序列

“十年動亂”結束了,“四人幫”被打倒了。在這春回大地的時候,有一天薑椿芳先生同倪海曙先生來到我家。我問薑先生,您是否仍舊去主持編譯局?他搖搖頭說:“不去了,想做點別的工作。”倪先生說:“他想創辦《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此我們來同你商量。”我對薑先生說:“中國沒有一部現代的百科全書,幾十年來一直有人提倡,但是隻說不做;五十年代一度熱了起來,後來又冷了下去;這件事如果由您來登高一呼,就有實現可能。”倪先生也對他說:“的確,這件事由您來主辦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薑椿芳先生的工作特點是:大膽創業,細心辦事。經過一番篳路藍縷的奮鬥,七十五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第一卷《天文學》在一九八0年出版了。這一年可以說是現代百科全書在中國誕生之年。

接著,薑椿芳先生到美國,跟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簽訂合約,編譯出版中文的簡明版,由劉尊棋先生主持,錢偉長先生和我參加“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徐慰曾先生負責具體編譯工作。薑和劉二位都認為中文譯作“大英”不妥,可以改按音譯為“不列顛”。經過五年努力,動員了五百位教授和專家,全書十冊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一九八六年出齊。這兩部百科全書的出版奠定了我國現代百科全書事業的基礎。

對《中國大百科全書》和《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條目序列方法,薑椿芳先生煞費了一番苦心。他認為,對百科全書這樣的大型工具書來說,正文中條目的序列方法是一個關係到檢索效率的大問題。傳統辦法是按照漢字的部首和筆畫來排列,這在卷數不多的辭書中已經證明檢索不便,在卷數很多的百科全書中將是十分不便。倪先生和我建議按照漢語拚音字母排列,采用所謂“音序法”。薑先生說,漢語拚音字母“音序法”雖有百利,也有一弊,就是中年以上的知識分子不懂拚音,而且社會上有一種惰性心理:寧取不方便的舊方法,也不取方便的新方法。因此,采用“音序法”還得慎重。經過多次跟不同專業者舉行座談,征求意見,最後,薑先生得到的結論是:音序法的利點大大多於部首法。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決定采用音序法。這是大型辭書排序法的一次革命性的創舉。中國大陸每年入學的小學生有二千幾百萬人,他們都學拚音,音序法無疑是前進的方向。《辭海》采用部首法,可是很多使用者說,先查附錄中的音序索引,速度可以提高三倍。音序法有兩種。一種是純字母排列法,不照顧漢字。另一種是“字母、漢字、字母”排列法,把條頭漢字相同條文排在一起。為了照顧習慣,薑先生決定采用後一排列法,以便逐步前進,不致脫離群眾。這是薑椿芳先生“厚今”“革新”,而又保證成功的革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