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條目上都有拚音,作為序列的標誌。《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正文條目也用音序法排列,可是排印時候刪去了條目上注的拚音。這樣做可以節省篇幅和排字工作,可是檢索稍有不便。台灣的《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在正文中以英文為條目。英文的純字母排列法對檢索來說是最方便的,可是英文水平稍差的讀者用英文條目是不便的,英文水平較高的讀者又可能寧願查英文版而不查中文版。在這裏,中文遇到了檢索技術現代化的問題。辭書序列方法的革新對中文來說是“信息化”的一個關鍵。薑椿芳先生毅然走“信息化”的“厚今”道路,在出版史上是一件有開創意義的“小事”。
紀念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薑先生到我家,一向沒有同我的老伴張允和談過天。有一天,我告訴薑先生,她愛好昆曲。薑先生坐下來對她說:“噢,昆曲。那你認識不認識顧傳玠,傳字輩掛頭牌的?”張允和笑了:“怎麼不認識,顧傳玠是我的大姐夫。您怎麼認識他的?”薑先生說:“我不但認識,而且很熟,我還到顧家吃過飯。那時我在上海做文藝界的地下工作。”
薑先生提倡昆曲,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中國昆曲研究會”成立,薑先生以副會長主持成立大會。在研究會的一次座談會上,張允和建議要紀念湯顯祖,會後寫了一封信給薑先生,信中說:“今年是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湯和莎士比亞同在一六一六年去世,湯老比莎翁大十四歲。莎翁七月去世,湯老九月去世,今年秋天開一次紀念湯老的紀念會最好。紀念莎翁有二十四個劇團演出七十多場莎翁戲劇,還演了昆曲的莎劇。可是對東方的莎士比亞的湯顯祖為什麼沒有一點動靜呢?”
過了幾天,薑先生親筆複信給張允和,表示同意。信上的字寫得很大,向一邊斜,顯然因為他的眼睛不好,親筆寫信困難了。後來知道,薑先生把張允和的信轉到文化部,又轉到中央,紀念湯顯祖的建議居然得到批準。
研究會的秘書長柳以真先生來到我家說,薑先生決定邀請顧傳玠的夫人張元和來參加大會,請張允和代為打長途電話去邀請。十月十一日張元和從美國來到北京,第二天由張允和同她去拜望薑先生。見麵時候薑先生說:“顧傳玠不但文戲演得好,對耍翎子也很有功夫。顧傳玠說過,他練耍翎子是把下頦放在一個小酒杯裏,靠著酒杯邊緣轉,各種各樣地轉,翎子自然左右逢源,活躍非凡。”這些話,張元和以前也沒有聽到顧傳玠說過。怪不得顧傳玠在《連環計·小宴》中演呂布有特別的翎子功,配合傳神的“虎步”,顯出了呂布的武將神采。薑先生對昆曲的演技細節記得那麼清楚,可見他熱愛傳統文化之深。這是他厚今而“不薄古”的事例之一。
薑先生是一位難得的有學問、有道德的老革命家,他的高尚風格將永遠是後世的模範。
(《文化靈苗播種人薑椿芳》,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前半篇周有光所寫,後半篇張允和所寫。)
劉尊棋:《中國日報》的創辦人
紐約初見
一天晚上,在紐約,楊剛女士同一位朋友來到我家。她介紹說:“這是劉尊棋先生,大名鼎鼎的新聞記者。”劉尊棋先生來到我家,他是“賓至如歸”,我是“一見如故”。
這時候,“二戰”結束不久,納粹主義的威脅解除了,美蘇矛盾急劇上升,中國的國內革命尖銳起來了。紐約生活表麵上紙醉金迷,好像忘記了外麵世界,但是知識分子都暗暗地憂心忡忡,中國知識分子如此,美國知識分子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