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如玉盤一樣高懸於東山之上。孫叔敖家的茅屋前,夫人就著明晃晃的月光飛針走線,替孫叔敖縫補白日掛爛的衣裳。一旁的孫叔敖像熱鍋上的螞蟻,連連催促道:“大略連綴幾下罷了,反正是夜晚,誰會仔細看呢?”
夫人頭也不抬地道:“白日裏我買回幾尺布,可做幾件單袷。”
孫叔敖連忙阻止道:“夫人,不可不可,明日定得將布退回。除了母親需用的錢,一分一厘都不能移作他用。”
夫人歎了口氣,道:“我們過慣了粗菜淡飯的日子,就聽從老爺吧。”
戌牌時分,孫叔敖穿上夫人補綴好的衣裳,到茅屋裏間看過母親後,就邁開大步向小狐山奔去。
星月皎潔,河漢邈邈,樹影搖曳,蟲鳴唧唧,小半個時辰,孫叔敖就到了小狐山。還隔著七八丈遠,孫叔敖就見一個黑影於樹林中飛身上下,矯若猿猴。茅廬前的空地上,一個白髯及胸的老丈杖策佇立,不時撫髯大笑道:“有長進!若隻能飛簷走壁,差之尚遠,必揮掌斷鐵,舉手生風。你能嗎?”
“尚不能。”
老丈哈哈大笑道:“尚須精進,尚須精進。”
“老師,學生孫叔敖來看望你了。”
哪知老丈充耳不聞,繼續說道:“藝之高者,上合天道,下合人道。道者,安世利民者是也。”說著,那黑影已經到了他麵前。
孫叔敖以為恩師沒聽到自己說話,遂高叫一聲道:“老師,我是孫叔敖,特地來看望你老人家。”
老丈這才回頭來,道:“老朽不認識你,你不是孫叔敖!”
孫叔敖急了,說道:“老師,我是孫叔敖,昨晚剛剛回到期思……”
“這位壯士快走開,我好教我的徒兒習武修文,或可救民於水火。”
孫叔敖好不納悶,眼前明明就是教自己經天緯地之才、安邦撫民之策的恩師啊!雖然已經過去了許多年,自己的麵目也有了變化,但恩師怎麼會認不出自己來呢?“老師,學生這些年一直忙於朝廷政務,為了楚國霸業、江山社稷,不敢稍有懈怠。我心裏雖然記掛著老師,卻沒能來看過你一回,實在是我孫叔敖對不住老師,還望老師見諒。”
“非也。”老丈回過身來,盯著孫叔敖道,“你把老朽看成什麼樣的人了?你不畏權貴,整飭吏治,以法治國,我時有耳聞,高興都高興不過來,哪能要你丟下朝廷大事,千裏迢迢來看望我?”
“這麼說,老師到底認出我來了?”
“非也,此孫叔敖非彼孫叔敖也!”
“老師,我孫叔敖即使化成灰燼,也還是你所知的孫叔敖啊!”
“那我問你,知誣而不辯,聞謗而不爭,接汙泥濁水而納之,將君父置於不仁不義之地,忠君乎?”
孫叔敖這才知道老師為何不肯認他了,遂解釋道:“朝中賢臣能吏,勝我者多矣,公子嬰齊、申叔時、伍舉、鬥更生、養由基、潘尪等皆為大王股肱之臣,大王擇一即可。至於老師所說知誣而不辯,則確有其事。當時情勢,積讒銷骨,弄得大王左右為難,唯有我退,然後眾議始息,大王始安。況老師教我曰:‘為人臣者,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
“我之所言,乃人臣之品格也。身為柄國大臣,則不可如此。這道理還須我教你嗎?”老丈口氣緩和了許多,轉身喚那黑衣少年道:“童兒,倒酒來。”老丈與孫叔敖席地坐在月光下,隔幾案對飲起來。
樽裏分明是清泉,孫叔敖知道老師是以水代酒。那黑衣少年過來續水時,孫叔敖猛地發覺他實在麵熟,但又不好問得,隻是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看。
“別看他年紀輕輕,功夫倒是了得。你上山來時也看到了,即使是崇樓廣廈,於他亦如平地。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副俠肝義膽,好打抱不平。當初他父親將他送到我手裏,他已經快沒救了,結果這孩兒命大,硬是挺過了鬼門關。”
“師爺爺,那是你神醫濟世,童兒才得苟全性命於人世呀。”
“哈哈,不說那些了吧。”老丈轉向孫叔敖,問道:“你當真願意回到期思當一介村夫?世人皆汲汲於功名,怎麼你棄重位如敝屣?”
“重位乃治國之憑,非為一己之私。騰蛇遊霧,飛龍乘雲,雲消霧散,與蚯蚓同,失其所乘故也。我亦如是。”
老丈輕撫長髯道:“據老朽所知,你名聲聞於天下,世人皆曰孫叔敖乃賢臣也。”
“師者如父,父之對子,不可有溢美之詞。古之賢人君子,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時,曷由致之哉?商湯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匹夫也;周武無牧野之陣,則呂尚渭濱之釣翁也。我孫叔敖若非得老師諄諄教誨,遇大王求賢若渴,則實為村夫也,故視功名利祿如浮雲。”
“非也。國人皆有報國之誌,況一能吏乎?”
“老師教我雲:積金玉滿篋,不為有寶;誦《三墳》《五典》,不為有道,要在安國家、利人民,此乃重位之要義。我為耕夫,意亦如此。雩婁赤地千裏,我心如焚,若得以治,一償夙願,亦是安國家、利人民之舉。我欲從史河引水灌雩婁之地,老師以為如何?還請指教一二。”
老丈沉吟良久,太息一聲道:“我豈不知你進亦難、退亦難?處江湖之遠,隱草莽之中,亦憂廟堂之事,難得!你盡力為之,老朽豈能袖手乎?定當見勢而助。隻是這等浩大工程,須雩婁縣公登高而呼方可。而雩婁縣困窮已甚,我觀縣公沈賈雖願為之,一則財力不逮,二則這等工程沒有奇才,難以奏效。你雖然才能出眾,又何以號令萬千庶民?惜乎,雩婁無振領舉綱之人也!”
“老師過獎了。我在期思居住多年,地勢高下、河水走向、民心所思,均熟諳於心。學生願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