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做人之道,敬人敬己(3)(2 / 2)

認為自己隻是一個“中才”的曾國藩,知道自己必須吸取他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做成事情。在曾國藩看來,世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可取之處,將眾人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收歸己用,就可以成就一個完人,就可以完成任何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業。事實上曾國藩的幕僚就是曾國藩的智囊團,曾國藩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一直在向智囊團征求意見和建議,借用智囊團的力量。

曾國藩的仕途並不是一直順暢,因此他特別的小心在意。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有猶豫難決的事情的時候,曾國藩總是向他的幕僚們征求意見,然後作出一個相對明智的決策。

幕僚們的意見在曾國藩的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響了曾國藩的一生。當創辦團練,開始和太平軍作戰的時候,曾國藩屢戰屢敗,朝廷對他並不怎麼重視。後來,曾國藩接受郭嵩燾的意見,創建湘軍水師,從此名聞天下,得到了清朝廷的重視。這支水師在曾國藩後來的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曾國藩轉敗為勝的關鍵。

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圍困長沙,長沙當地的官紳們向湘軍求救。當時的湘軍實力不足,能否打贏這場仗是一個未知數,而且這一戰也關係到湘軍的前程。為此,曾國藩多次召集所有將官,研討這件事;還在官署設建議箱,請幕僚出謀劃策。最終,他采取了陳士傑、李元度的建議,在湘潭大勝太平軍,有了著名的湘潭大捷。

鹹豐十年(1860年)秋是湘軍與太平軍交戰的關鍵時刻。當時,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鹹豐皇帝在出逃前發出諭旨,令鮑超北援,這使曾國藩陷入兩難的境地。鮑超是曾國藩手下的大將,握有重兵,一旦北上勤王,湘軍的實力就會驟減,難以與太平軍抗衡,湘軍就可能會全軍覆沒,曾國藩多年的辛苦經營就會毀於一旦。但是,鹹豐皇帝已經下旨,如果不去,又會落個抗旨的罪名。曾國藩難以抉擇,於是召集幕僚們來商議。李鴻章建議“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曾國藩覺得可行,就采納了他的意見。這使得湘軍度過了這次危機。不久,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安慶,包圍天京,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形成了絕對優勢,最終戰勝了太平天國。

後來曾國藩之所以成為洋務運動的領袖,也是因為他采納了別人的意見。

早年,容閎就建議曾國藩設“製器之器”,送有識之士出國留學。曾國藩采納了他的意見。後來,洋務運動興起,那些留洋回來的人成為曾匡國藩的得力助手,使他成為洋務運動的首腦人物。

有人在評論曾國藩時說:“以儒臣督師,削平大難,蔚成中興之業,固由公之英文巨武蘊積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眾思、廣眾益也。”這句話說得非常中肯,曾國藩是集人之智慧的典型,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叮囑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也要這樣:“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借他人之力有時候也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曾國藩與他的湘軍集團在晚清時期盛極一時,就是善於借力的典範。曾國藩作為一位好的統帥,借助幕僚們的智慧,成就了自己;而那些幕僚們在曾國藩悉心栽培與提拔下,借助曾國藩的影響力,也都功成名就,得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他的幕僚們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整個湘軍係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

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職場,隻要能正確的給自己定位好,找到自己可以借助的力量,尊敬賜予你力量的人,成功就會離自己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