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是一種堅強不屈、勇於進取的精神;“忍”是一種以柔克剛,屈伸有道的蟄伏心態。堅忍結合就是剛與柔的最巧妙結合。一個人隻要能堅能忍,成就輝煌的事業隻是時間上早晚而已。
1.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平日戰戰兢兢,恐蹈古來權臣剛愎之咎,但思委曲求全,不敢氣淩同列也。
——引自《曾國藩家書》
古人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甜美的果實是因為它們經受了風雨的洗禮,而一位成功者最終能夠卓然獨立傲視群雄,也是因為他已飽經滄桑。在風雲變幻中磨煉出來的人,才能不為以後的磨難所嚇倒。曾國藩的一生,是在挫折中越挫越勇的一生,他鼓勵自己:“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隻要能夠挺過去,就是一條好漢。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在一次次敗給太平軍之後,又一次次站起,最終將太平軍消滅。
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天國聲勢浩大,南京、武漢、鎮江、揚州等重鎮都已落人太平軍手中,清政府軍節節失利,在這些地區難以組織有效的反抗了。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也是接連失利。此時,太平軍逼近湘潭。曾國藩認為:“湘潭與靖港之賊互為首尾,倘不及早撲滅,不獨省城孤立難以圖存,衡、永、郴、桂及兩粵匪黨聞風響應,東南大局不堪設想。”的確,太平軍如果順利地拿下湘潭,便能繼續攻打長沙,繼而控製整個湖南,然後與兩廣的農民起義軍聯合一起,迅速南下,就可占領兩廣、閩浙等地,這樣太平天國就占領了南方半壁江山。在此基礎上,太平天國就可發動北伐戰爭,奪取全國的政權,清政府就岌岌可危了。湖南是曾國藩湘軍的根據地,如果湖南被太平軍占領,湘軍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就難以有所作為。
曾國藩明白其中的利害之處,決定在湘潭與太平軍進行決戰。他派遣悍將塔齊布率軍開赴湘潭,又調水師總督褚汝航協助塔齊布,與太平軍一決生死。太平天國派出的將領指揮能力不強,結果慘敗而歸。這一場戰役是太平天國出師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
清政府對此次勝利褒獎有加:“自粵逆稱亂以來,未受大創,湘潭一役,始經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殺賊之誌矣。”湘潭之戰讓曾國藩揚眉吐氣,清政府一改態度,曾國藩所處的環境有所改善。但是當另一路湘軍在靖港大敗之後,鹹豐皇帝立刻對曾國藩大加指責,並免去了他禮部侍郎的職位,責令他戴罪剿匪。
對於朝廷的過河拆橋,曾國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軍事與政治危機。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曾國藩咬牙撐住,回到長沙後,立刻總結失敗的教訓,立誌要剿滅太平軍,讓朝廷再次倚重自己。
曾國藩發現戰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湘軍的戰鬥力不強,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功罪不分、賞罰不明。原來曾國藩統率的湘軍是由不同的人訓練出來的,選拔方式也不盡相同,戰鬥力也就有強有弱。曾國藩手下的大將軍官大多數都是他的門生、同學、故舊,難以以法紀約束他們。而曾國藩一直強調以道義相號召,用忠義感召部下。這就導致湘軍組織渙散,軍令執行不力、各自為戰,難以同心同德。湘軍嶽州大敗,真正同太平軍進行抵抗的,隻有彭玉麟一營;湘潭之戰,浴血奮戰的隻有塔齊布兩營、楊載福兩營。
意識到這些之後,曾國藩開始對湘軍進行整頓。根據兵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則,曾國藩一方麵將那些較弱的兵士們紛紛遣散回家;一方麵嚴肅軍紀,不再收容已經潰散的軍隊。經過整頓,水路兩軍加在一起也隻剩下5000人,就連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葆也被裁掉。
同時,曾國藩將王壘留在湖南,自己親自率領羅澤南部出征。然後令塔齊布、羅澤南、彭玉麟、楊載福等人招募新勇,以補充軍力之不足。湘軍的人數很快就上升到1萬人。除此之外,胡林翼手下的黔勇也增加至2000人。水師方麵,曾國藩征調登州鎮總兵陳輝龍所率的船隊和廣西候補道員李孟群統率的船隊,共計1000餘人。經過這次大的調整,湘軍實力大增,戰鬥力也逐漸提高。在後來與太平軍的戰鬥中越戰越勇,最終完成了剿滅太平天國的任務。
曾國藩以一個儒生的身份創辦團練,並且將湘軍發展成為抗擊太平軍的主要力量。在其他清軍節節敗退的時候,曾國藩的湘軍一鼓作氣,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成就了赫赫戰功。其過程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但是曾國藩忍住了失敗的痛苦,在失敗中一次次爬了起來,在失敗中找到了製勝的辦法。
認為“忍”絕對不是懦弱無為的曾國藩,而是在暗中做好屢戰屢敗的準備。戰鬥的方法不可能一成不變,而自己在失敗中也就汲取了教訓,這就是挫折給人的饋贈。怪不得連國民黨黨首蔣介石也非常欣賞曾國藩,曾說:“曾文正生平躬履諸難,都是以‘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堅忍沉毅的精神處之。曾不責備人家,這是曾氏的偉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