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祖先戚祥跟隨明太祖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為國捐軀。明太祖特封他的後代到登州(今山東蓬萊)擔任指揮僉事,並且世代承襲。戚家將因家風嚴而聞名。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文武全才,剛正不阿,被人譽為難得的好官。因為不願違背良心收人錢財,所以被陷害丟了官職。
公元1528年,夫人為56歲的戚景通生下了一個男嬰。戚景通老年得子,激動地說:“我為兒子取名繼光,要他繼承、光大我六代的將門家風,前程無量!”
戚繼光從小跟隨父母讀書習武,10歲時,他就讀了許多兵書,還能寫得一手漂亮的詩文。
戚景通對自己的兒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所以教育非常嚴格。戚繼光少年時,父親就經常給他講,武將必須有舍身報國的高尚氣節,打起仗來應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他希望兒子將來能繼承和發揚自己的事業。
當戚景通告老返鄉時,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很是破舊,所以需要修繕。工匠們對戚繼光說:“公子家是將門,請安設十二扇鏤門戶吧!”戚繼光向父親提出這個意見。父親嚴厲斥責了兒子這種圖虛榮、講排場的想法,說貪慕虛榮,連這點家業也會保不住的。戚繼光虛心地接受了父親的批評。
戚繼光13歲那年訂婚了,親戚送給他一雙考究的絲履。戚繼光穿著這雙絲履走過庭前,父親看見了,十分生氣地批評他:“為將之道,文武雙全。文要精熟韜略,足智多謀;武要臨敵破陣,武藝高強。然而更重要的是為官清正、愛兵如子。從小不貪圖富貴,將來才能和士兵同生共死。你這樣做以後就勢必要侵占士卒的糧餉,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最後,父親還將絲履毀裂,不讓戚繼光從小養成奢侈享受的壞習慣。
戚景通不僅竭力製止兒子沾染壞習氣,還十分注意把兒子往正路上引導。一次父親問戚繼光:“你的誌向何在?”
戚繼光答:“誌在讀書。”
戚景通說:“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清‘忠孝廉潔’四個字,否則就什麼用處也沒有。”並命人把“忠孝廉潔”四個字寫在新刷的牆壁上,讓戚繼光時時省覽。戚景通教育兒子要於國家,孝順父母,克己奉公,講求氣節,這對兒子的成長起了很好的影響。
戚繼光一麵刻苦學習武藝,一麵立誌發憤讀書,以求繼承父業。三年過去了,他博覽群書,學業大進。15歲時,戚繼光就以深通經術出名於家鄉一帶。後來,他果然成為了一位平定倭寇的民族英雄。
戚家家風甚好,體現在戚父對戚繼光的教育上,能夠從小抓起,從一些生活方麵的細節之處入手。作為一名長者,戚父明白品性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之重要。隻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並保持下去,才談得上開創事業。有這樣的家庭環境,戚繼光能夠成為一名民族英雄實屬自然。
曾國藩的子女能夠成才,是因為曾國藩的教育好,他對孩子們的教育可謂用心良苦。正因如此,才令他的兒女成才。
天下的父母都是費盡心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隻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再加上後天的努力,想要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並非難事。《三字經》有雲:“養不教,父之過。”足見父母的基礎教育對子女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6.以尊敬之心對待同事的意見
人之所資,須自掙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須善吊時機,借梯而上。
——引自《曾國藩語錄》
曾國藩被後人稱為是晚清“中興之名臣”,但是僅僅憑借他一人之力,豈能將已經病人膏肓的清王朝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曾國藩的確不能,然而他漸漸使得清王朝步入正軌。曾國藩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把當時四處分散的名士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完成了他一個人力量所不能完成的事業。
曾國藩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他並不需要親自動手去做某一件具體的事,隻需要正確地指揮手下的人去做就行了。有了曾國藩的帶領,他手下的那些能人們才能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就像荀子所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曆史上,一代偉業絕非隻是憑一個人單打獨鬥完成的,而大都是在眾人的幫助下實現的。曾國藩就是以他人之力為自己之力,成就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