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做人之道,敬人敬己(2)(1 / 2)

4.尊兄敬弟,家族必興

兄弟和(和睦),雖窮氓小戶(貧窮無名的人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富貴大家族)必敗。

——引自《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在京為官之後,他的幾位弟弟也想一同來京城長長見識。由於在京城尚未站穩腳跟,所以他未能完全答應弟弟們的要求,隻有九弟國荃和他在京學過一段時間。四弟、六弟由於當時年紀尚小不懂事,就和他產生了一些矛盾。在一段時間的“冷戰”之後,弟弟們給曾國藩寄去一封長信,將心中的不滿盡數說出。曾國藩看完信後,心中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弟弟們一心求學,“誌氣勃勃”的生氣不可阻擋;害怕的是擔心自己不能完全滿足弟弟們的意願,怕因此傷了兄弟之間的和氣。他在信中跟父親說:“兄弟和睦,即使是窮困的小戶人家也能興旺;兄弟不和,即使是世代的官宦人家也會敗落。孩兒深知這個道理,所以請父親教導我的兄弟,時刻要把兄弟和睦擺在第一位。”

由於曾國藩出生在一個大家庭裏,家門興旺,兄弟眾多,所以他一直都非常重視家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作為一家的長子,他也很注意做好表率。

曾國荃在京讀書時,有一段時間和曾國藩產生了隔閡,賭氣不肯用心讀書,隻想著回家。曾國藩很著急,反觀自己和夫人都沒有怠慢之處,詢問原因,九弟又不肯說。於是,他就賦詩一首,規勸弟弟,兄弟之間當以和睦團結為重。弟弟看了之後,略有好轉,但仍不肯用功。曾國藩隻好寫信告知父親,把產生問題的根源歸結為自己不能友愛兄弟,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和行為感化兄弟,後來在父親的教導下,兄弟二人終於和好如初了。

曾國藩與兄弟們的相處之道,有一點非常難能可貴,那就是當矛盾產生時,他都能反思自己的過失,絕不對弟弟橫加指責,而是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即便是麵對諸位弟弟的無端怨恨和不情之求,他也能設身處地地予以寬慰和諒解,體現了作為長兄的涵養和大度,這些都為弟弟們互相友愛做了良好的示範。

身為兄長,在兄弟之中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做得不好,那麼弟弟們很可能以兄長為標準來做事。如果兄長都不能做到包容,那麼兄弟間的和睦也就不太可能實現了。

曾國藩認為,兄弟本是同根所生,不過是時間先後之別,原是一脈同氣,本就不該有過多的爭端。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為了利益而爭的兄弟,他們為了錢財而惱怒,甚至兵戎相見、手足相殘。這是人間的悲劇,也是家庭的悲劇。和樂融融,才是家庭和睦的長久之道。

繆彤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雙雙過世了,留下他們兄弟四人相依為命。作為長兄,繆彤用柔弱的肩膀承擔起了照顧和撫養弟弟們的重擔,他下定決心要把幾個弟弟撫養成人,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雖然日子艱難,但在他無微不至地照顧下,弟弟們都健健康康地長大了。他們深深感念哥哥的付出,對於長兄,他們非常尊敬。一家人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卻不乏甘甜。家庭的融融暖意,令鄰居羨慕不已,人們交口稱讚他們兄弟之間的和睦。

幾年後,兄弟四人均已長大成人,相繼成家了。喜慶的氣氛在帶給家庭短暫的歡愉之後,妯娌之間的矛盾漸漸激化。於是大家開始各自思量家中的財物,打算分開單過。

繆彤看著這樣的情景,想起兄弟們當年和睦的日子,難受極了。他認為一切都是由於自己作為兄長,卻沒能盡到責任造成的。為此,他把自己關在屋裏,責罵自己,甚至失聲痛哭。

弟弟、弟媳們循著哭聲聚攏過來,深深地被兄長的良苦用心所感動,流下了懺悔的眼淚。他們跪在門外,真誠地向兄長道歉,希望兄長能夠原諒他們。至誠懺悔的言語,也深深地感動了繆彤,他起身打開屋門。見到兄長,弟弟、弟媳們便一同說:“兄長,我們以後絕不再提分家的事了,絕不再做出讓您傷心的事情了。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和和氣氣地住在一起。”說罷,大家緊緊相擁,和睦美好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這個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