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做人之道,敬人敬己(2)(2 / 2)

正常情況下,相處最近的人更容易產生矛盾。可是如果大家都能朝著一個目標,多為對方想一想,就會減少很多摩擦。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所以父母對待孩子的情感都是一樣的。倘若自己富足了,可是兄弟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麼父母的心情是不會好過的,自己的心裏也會感到不安。

與兄弟相爭,還會讓別人覺得我們沒有氣度,不值得信賴。試想,一個連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的人,又怎麼可能跟別人相處得好呢?所以,與其讓父母傷心,讓自己良心不安,讓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不如心平氣和地跟兄弟們做好交流。隻有大家都相親相愛,才可能有一個溫暖而又溫馨的家。

5.治家要嚴,敬而不溺

治家貴嚴,嚴父常多孝子,不嚴則子弟之習氣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勝言矣。

——引自《曾國藩語錄》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環境能給人帶來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孩子將來的成才打下好的基礎。父母的教育更是影響深遠,它關係到一個小孩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通常是嚴父慈母相組合。對待子女的教育,家長通常有明確或半明確的分工,仿佛唱戲一般,有紅臉就必定有白臉。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父親通常既是他智慧的啟迪者,也是做人的榜樣。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就主張以教育為主。所以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而母親則顯得溫柔些,在孩子的成長當中,母親同樣也有兩個很重要的任務:一個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養成;二是在於“情”的培養。

在教育孩子時,也不能一味的嚴格,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畏懼或者厭煩的心理,結果會適得其反。也不能太過溺愛,這樣會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就像袁采在《睦親》中所說的:“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優容。”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曾國藩,所以他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是非常用心的。他經常與孩子們通信,在信中常常指導孩子們的功課,還為他們在學業上製定了詳細的計劃,甚至還常常讓孩子們把功課寄給他,他在百忙中也要抽出時間來批改作業。

曾國藩對待父母也極孝順,公務雖然繁忙,但經常寄信回家叮囑父母,寄錢回家孝敬父母。這些都在他教育子女時,起了典範作用。在曾國藩這樣親力親為的教育下,他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讓他失望的,全部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他的長子曾紀澤在辦理中外交涉方麵,取得過重要的成就,發揮過重大的作用,曾擔任過駐外大使。次子曾紀鴻是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及《粟布演草》等數學專著流芳百世。曾氏家族人才輩出,與曾國藩的教育方法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國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像這樣治家貴嚴、父嚴多孝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戚繼光,他的成功恰恰就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