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做人之道,敬人敬己(1)(1 / 3)

賢者敬而貴之,不肖者敬而遠之。對待別人如此,朋友間亦如此。親賢人,遠小人,這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交往方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備受好評。在人際交往時,隻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改正進而提高自己。

1.興家之法,“敬”字刻不可離

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餘深悔往日未能實行此二字也,千萬叮囑。

——引自《曾國藩家書》

家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港灣,從出生到死亡,它都一直陪伴著我們。我們在家裏出生、成長直至死亡。家是生命的起點,也是一切的出發點,家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家庭環境和家教對於一個人能否成才至關重要。在一個家庭中,興家之法,“敬”字是關鍵。

曾國藩是個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人,在家庭教育中他又及其推崇“敬”。鹹豐四年(1854年)六月十八日,他在給弟弟們的家書中提到過“勤”、“敬”二字。他認為無論治世還是亂世,一家之中必須能勤能敬,才能家業興旺。一個月後,曾國藩在給家中弟弟的信函中又一次提到了“敬”字,並要子侄輩的人也牢牢謹記,他才能放心。從這兩封家書中就能看出,曾國藩把興家之法中的“敬”字看的有多麼的重了!

曾氏一門在曾國藩時期是相當繁榮興旺的,但是他很清楚,要想將這繁榮興旺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後輩人就得更加的努力進取。在努力進取的過程中,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和他人。因為隻有先學會尊重父母,才能學會尊重他人。當你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時,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人,這樣才能處理好周遭的人際關係,建立強大的人際關係網也是成功的前提之一。因此在家教和治家之中,“勤”和“敬”是不可或缺的。

曾國藩自己的兒子更是要求嚴格。他常常以自己為例來教育兒子,他常說:“我一直有誌向向聖賢學習,年輕的時候欠缺居敬的功夫,就算到現在有時也無法避免一時戲謔的玩笑和舉動。因為這一點父親現在還在懊悔。你們應該言辭舉動都要遵守禮數,不要隨便亂說話,這才是一個人立德的根本。”

曾國藩說這話的目的在於告誡兒子,要想自己被別人尊重,就得有讓人尊重的資本。隻有做到了“勤”和“敬”兩個字,才能獲得。曾國藩不僅用自己為例來教育兒子,更是經常拿身邊的人和事來提醒兒子,每當在親戚朋友中有墮落不孝之徒時,他都會告誡他:“(袁婿學壞)爾等在家卻不宜過露痕跡,人所以稍顧體麵者,冀人之敬重也。若人之傲情鄙棄業已露出,則索性蕩然無恥,摒棄不顧。”意思是,你們在家中,即使遇到親戚朋友自甘墮落的,也不要流露出不尊重的神色來。如果這個人還顧及自己的體麵,就希望別人能夠尊重他,說明他還知道禮義廉恥。如果這人毫無所覺,嬌縱恣意,幹脆就不要理他,因為他是沒有廉恥之心的人。

曾國藩在教育兄弟和兒子的同時,也同樣注重約束自己的行為。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正何以正別人。在曾國藩的日記中最常出現的就是他對自己的反省與悔悟,以他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的日記為例,他寫道:

“今天家裏請客,賓客們到了亥時才散去。在整個宴席期間,我替別人說了些譏諷的話,實在太不應該了,做這種事情的慚愧程度跟認了賊人做父親是一樣的。早上,我當自己是另外一個人,仔細地思索昨天的舉動,覺得昨天的行為既不符合對待自己的方法,也不符合對待別人的方法。呂新吾先生所說的‘淡而無味,冷而可厭’的這種人,大概就是我了。以後我對別人可不能過於冷淡,也不應該無禮,此事要多加注意。”

關於治家,家教和家風都十分重要。家教家風好,則子孫盛,家教家風差,則子孫衰。曾國藩的後人中之所以能人才濟濟,與他所倡導的家教有莫大的關係。

興家之法,“敬”字刻不可離。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戰國時期的聶政更是值得後世敬仰。

聶政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因得罪鄉裏,帶母及其姐避居齊國的都城臨淄,結識了韓國大臣嚴仲子。嚴仲子因受韓相俠累的嫉恨被迫離鄉,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起初,他尋到聶政,並贈黃金百鎰。但聶政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許友。堅辭不受。聶母辭世後,嚴仲予以兒子的身份幫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孤身赴韓,獨自一人仗劍入朝都陽翟(今禹州),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麵貌相似的姐姐,遂持劍自破其麵,挖眼、剖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