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對待小孩子,孔子也是彬彬有禮,尊敬他們。長江後浪推前浪,後輩不一定就不如前輩。作為尊長,在後生晚輩麵前卻不可一味地以尊長自居,相反,更應嚴格要求自己,謙虛待人,這樣才能真正在學生晚輩的心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尊重是相互的,在現實生活中鮮有人能夠達到孔子的程度,但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的。無論對象是誰,人和人之間的尊重都十分重要。
賢者敬而貴之,不肖者敬而遠之。對待別人如此,朋友間亦如此。親賢人,遠小人,這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交往方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備受好評。在人際交往時,隻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改正進而提高自己。
3.孝敬父母,心存感激之情
自敬方能自尊,敬親方能齊家,敬人方能使人敬己,敬業方能事業有成。
——《曾國藩的做人36字訣》
自從中了進土以後,曾國藩就住進了湖南會館。那裏不僅管住宿,還承辦夥食。盡管如此,曾國藩每月的俸祿,依然不夠他的開銷,常常要靠家裏接濟才能為生。
官場裏有官場裏的規矩,每個人都要在這個圈子裏應酬。那時候,曾國藩的俸祿很少,每個月除了交給會館的錢外,大多數的開銷都用在了買書和隨份子上。
在《曾國藩做人準則》中記載:
有一天,曾國藩剛走進府內,就看見桌子上放了一張請柬,是他的頂頭上司趙輯派人送來的。看到請柬,曾國藩就渾身不舒服。這個趙輯,不僅心胸狹窄,還特別地貪婪,曾國藩曆來是對他敬而遠之的。趙輯也知道他不受曾國藩的歡迎,所以他從來不給曾國藩好臉色,還常常在背地裏罵曾國藩,和一起做官的幕僚說他的壞話。對於趙輯的所作所為,曾國藩不是不知道,隻是礙於共事的麵子,沒有辦法將事情放在台麵上來講。
前不久,趙輯的父親從鄉下來京城看他,為此他希望擺幾桌酒席,為父親接風,同時也能順便收一些禮錢。這樣的目的在曾國藩看來是十分不可取的,利用父親來達成自己的貪婪的欲望,怎麼說都是不孝順的。
這時的曾國藩,思想裏有了複雜的成分。他想,趙輯的做法雖然不對,但是自己似乎也沒有為父母做過什麼呢。以前為了提供給自己進京趕考的盤纏,家裏幾乎一直都是勒緊褲腰帶過活的,可是現在自己做了官,卻依然沒能改變家裏的現狀,沒能報答父母的恩情,甚至連一句感激的話都沒有說過。為此,他覺得十分難過,馬上想要寫信告訴父母自己心中的想法。可是已過而立之年的曾國藩,提起筆卻不知從何說起。
輾轉了幾次,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寫信向父母報平安的同時,給父母寄去了冬菜一簍、壽屏一付。冬菜就是醃製的白菜,並不是特別貴重的東西,壽屏就是一種屏風,也算不上寶物,但曾國藩知道,父母並不要求自己過多地回報,相對於那些貴重物品,他們反而更看重兒子的心意。
對父母,有時候很多感激的話沒辦法當麵說出口,很多的情感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如果難於開口,就用行動來說話,也未嚐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陳毅投身革命之後,雖然長年戰亂、遠離家鄉,但總寄回家書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近況,向父母請安問好。新中國成立後,父母沒有同陳毅一起居住,陳毅除了每月給父母寄生活費外,仍給父母寫信,聊敘家事,寬慰老人。
1962年,62歲的陳毅因工作途經成都,恰好他年過八旬的老母親住在成都弟弟家中養病,陳毅想辦法安排時間去看望母親。和母親閑話家常之後,他拿過母親剛換下來堆在床邊的褲子,對保姆說:“我母親的病,平時不知給你添了多少麻煩,今天我在,就讓我去洗吧!”
在陳毅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正是這種對親人的愛。他主動去看望老人,幫老人洗衣服,而這一切對於一個有孝心的人來說,也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一點“小大人”的心理,雖然生活上還離不開父母的照顧,可是精神上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做事情應該有大人的樣子,也應該說一些大人的話了。所以,他們不會對父母輕易地說出那些情啊愛啊的話,也不想在他們麵前表現出自己的幼稚。但是,不管年齡有多大,對於父母,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不能因為害羞,就讓父母覺得疏遠。如果真的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話,那麼不妨學習曾國藩、陳毅,用行動來表達。即使是順路給父母買一些小禮物或者飯後主動去收拾桌子,也會讓父母覺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