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做人之道,敬人敬己(1)(2 / 3)

聶政死後,韓侯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的人。聶政之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動身赴韓,伏屍痛哭。有人好心勸止道:這是刺韓相的凶手,韓侯千金懸賞知道他姓名的人,你不知躲避,還敢在此痛哭?聶榮說:“當年聶政之所以屈身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故而隱忍不發。後來感嚴仲子知遇之恩,士為知已者死。聶政毀壞自己的軀體,不過是因為我還活著,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呢!”聶榮長呼三聲“天”,自刎於聶政身旁。

聶政身懷武藝卻甘願為其母及姐混跡於市販中,後感激於嚴仲子的知遇之恩而舍命相報,為免親人受連累不惜毀容一死,堪稱俠義。而聶榮雖無驚人的武藝,卻具有無畏的精神,她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敢於挺身而出,其性格剛烈堅強,行事果決,重義輕生,堪稱俠女!其姐弟的精神引起了後人無窮的感念。他們的精神在於一個“敬”字,因為尊重恩人,尊重親人,他們選擇了犧牲,但是他們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人活著是需要精神的,沒有精神人生就失去了支柱。生活在紅塵俗世中的人們,不要因為追求欲望而傷害了自己的精神。

如今的社會社會中,誘惑和陷阱到處都是,一不留神就會萬劫不複,所以茌現代社會中生活和治家,都要牢記“敬”字,刻不可離。

2.與人交際,“敬”字為主

至於與人交際之道,則以“敬”字為主。切不可仍留軍官脫略模樣。此雖末節,亦易惹人笑語。

——引自《曾國藩之三十六訣》

中華乃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且不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就拿對待他人這一點來說,我國就有許多不同的禮數。

對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禮數。首先敬兄敬長,然後再推廣到待物接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尊敬別人。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必須要互相尊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交往就不對等了。不對等的交往,是無法長久的。

人們為什麼要相互尊敬,道理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特有的性格和特質的。互相敬重可以使大家殊途同歸,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相互彌補不足,共同進步。

當然,同樣是敬重,也有一些差異。對待仁愛聖賢的人,敬重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親近。對待位高權重者,敬重中就多了些許的恐懼,是出於對權勢的畏懼。

曾國藩在飽讀聖賢書之後,吸收理解了古人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感悟。無論對方的年齡大小、人數多少,都不能夠輕慢,做到禮遇有佳。這樣做,不僅別人覺得舒服,還體現了個人的修養。

他特別強調了待人接物的態度,一定要嚴肅而且認真。他時常在日記中提醒自己不可以隨便發表意見,不可以不尊重別人、亂開玩笑。關於如何做到這點,曾國藩更是曾經為此立下了誓言:“矯激近名,揚人之惡;有始無終,怠慢簡脫。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飾莊敬。威儀有定,字整有定,文氣有定。”意思就是說,自己絕不矯情做作,突出自己,揚人之惡揚己之善,為人處事有始無終,虎頭蛇尾,懶散放蕩,不修邊幅,這是無禮的行為,切不可放任。平易近人,平等互尊,樂意稱道別人的好處,修飾自己的不足,為人處事善始善終,莊敬自重,這是用禮之常,當隨時自箴。

一個人的言語行為,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修養,更能夠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個人修養如果不到位的話,即便裝作禮貌,也隻是金玉其外。

相傳孔子遊曆諸國的時候,在荊山下碰到了三個小孩。其中兩個在一起玩耍,另一個小孩站得遠遠的。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那個小孩回答說,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地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退一步說,即使不傷害身體,有時也可能撕破衣服,總之沒有任何好處。過了一會兒,這個小孩用泥土堆積成了一座城,他自己坐在裏麵,眼看孔子的車子要過來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裏麵,為什麼不避讓車子?”他說“我隻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隻得讓自己的車子繞過這座“土城”。後來,他覺得小孩的話很。有意思,於是又返回來詢問小孩的姓名,讚歎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可真不少呀。”小孩子有些不高興,就反問孔子道:“我聽說魚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潛遊;兔子生下來三天,就能在三畝地的範圍內活動;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馬後麵行走;人生下三個月就能認識父母。這些都是天地間的自然現象,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不由地感歎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