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圓滑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2)(1 / 3)

而在楚漢戰爭之際,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伐趙。韓信不依常法,將1萬軍隊安紮在河邊,使其無路可退。當趙軍大舉進攻時,這些漢軍無不奮勇死戰,結果趙軍不勝,準備退回城內,但城已被漢軍占領,趙軍驚慌失措,潰不成軍,漢軍借此乘勝追擊,大獲全勝。當諸將向韓信祝賀時,問韓信道:“兵法雲:‘右背山陵,前左水澤。’現在您竟然將軍隊駐在河邊,而且獲勝,這是什麼道理?”韓信回答道:“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的軍隊是由那些市井之徒組合而成,根據形勢一定要將他們置之死地,使他們每個人都為了活命而奮勇作戰。如果將他們駐紮在有退路的地方,他們一定會全部奪路而逃。那時又怎麼能夠驅使他們作戰呢?”

趙括和韓信二人雖不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卻都熟讀兵法,但他們領軍打仗卻出現了迥然不同的結局,一個全軍覆沒,一個大獲全勝,這就是能否靈活變通所致。趙括隻知道照搬兵法而不知變通,結果丟了性命;而韓信卻能將兵法活學活用,最終成為一代名將。

簡而言之,“滑字訣”在某些社交場合我們若能巧妙運用,以一種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方式,巧妙、機智地應對問題,就可以化解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可以化險為夷,使人們擺脫困境。

西漢時期的文學家、漢武帝的寵臣、太中大夫東方朔,經常以其機智善辯應對漢武帝,使自己從危機中安然脫身。

有一次東方朔陪漢武帝遊玩上林苑,漢武帝看到苑中有一棵樹,就問東方朔:“此樹叫什麼名字?”“叫善哉!”東方朔隨口答道。漢武帝很驚奇,暗中叫人將這棵樹做了一個記號,並記下了東方朔說的樹名。

幾年後,漢武帝又讓東方朔陪同自己去遊上林苑。當到了上次那棵樹前麵時,漢武帝又問東方朔:“此樹叫什麼名字?”“叫瞿所!”東方朔又隨口說道。漢武帝聽了,臉色一沉,嗬斥東方朔說:“你竟敢欺君?上次你說它叫善哉,這次卻又說它叫瞿所。為什麼同一棵樹,卻有兩個名字?”

東方朔聽了,不慌不忙地回答說:“陛下,這棵樹就好比馬和雞等動物。馬長大之後我們才叫它馬,但是它小的時候我們卻稱之為駒;雞也是一樣,大的時候我們才叫它雞,而小的時候我們叫它雛;牛隻有在長大之後我們才叫它牛,而它小的時候我們叫它犢。同樣,人在剛生下來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嬰兒,到老了之後又稱之為老人。這棵樹也有一個成長過程,我以前叫它善哉,現在叫它瞿所,這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漢武帝明知東方朔是在詭辯,但是因為對他的靈活機智和善變多謀非常欣賞,也就沒有再追究下去,反而給了東方朔獎賞。東方朔又一次憑著自己的機變之術躲過了殺身之禍。

古人如此,在現代社會中對於我們來說,“滑”字更是顯得十分必要:越是表麵看起來毫無圭角,愚蠢至極,仿如庸才之人,實則他們的才華絕非普通人可比;好像都是胸無大誌,其實是頗有雄才大略,不願久居人下者。他們之所以不露聲色,是因為他們知道對手強大、獵物不易取,而自己所處的境地並不利,且時機還不成熟,所以采用“滑字訣”擾亂對方的視聽,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以求在鬥爭中一舉製敵。

在如今的激烈生存環境中,人們總會為了生存下來而麵對一些難以抵擋的對手。隻有懂得隱藏自身實力,等待時機,才能在最後的搏擊中,攻對手於不備,獲得勝利,到達成功的勝境。

3.處事之竅在於左右逢源

適時則貴,失時則損。

——引自《曾國藩家書》

從清朝開國之初開始,滿漢不和成為清朝最高統治者永遠不能徹底解決的矛盾。清朝皇帝既要利用漢族地主分子為其服務,又加以嚴密防範。所以在處理這類關係上麵,漢族地主官僚往往十分為難。而曾國藩對此則能左右逢源,應付自如。他對於滿人的皇親貴戚采取敬而不阿、以誠相待的態度,所以得到大多數滿清貴族的支持與尊敬,而且在關鍵的時候,也常常得到他們的幫助。

在《曾國藩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早在1843年曾國藩擔任四川鄉試主考官的時候,道光皇帝派當時任大內侍衛的肅順和台莊作為他的隨行護衛。曾國藩知道肅順是鄭親王的親弟弟,台莊的祖上是得過“威猛巴圖魯”的滿族皇親。這兩人雖是曾國藩的下屬,但曾國藩從其出身、門第和相貌上判斷出這兩人日後不是等閑之輩。兩人對曾國藩不亢不卑,尤其是看人的眼睛,似看非看,全不管麵前人的反應。曾國藩知道為什麼道光皇帝派這兩人來給他伴差保護,明顯地帶有隨行監督之意。他明白這兩人在道光帝眼中的位置,也可見他們日後的前途非同尋常。所以曾國藩雖然身為上司,對這兩人也是傾心結納,推心置腹,和他們結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