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圓滑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1)(2 / 3)

有一個朋友問過羅明關於“掃樓”的事情。那個朋友陰陽怪氣地問他:“‘掃樓’是不是很威風,一層一層,挨門逐戶,就像鬼子進村掃蕩一樣?”羅明聽完這番話,內心真是酸甜苦辣什麼滋味都有。往事不堪回首,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掃樓”之初的那種狼狽和艱辛。他曾經精確地統計過,他“掃樓”的最高紀錄是一天內跑了10棟寫字樓,“掃”了72家公司,感覺身體像散了架一樣,腿和腳都不是自己的了,別說走路,連挪勸一下都很困難。那天晚上,他坐電梯從樓上下來,在電梯裏,他感到自己的胃正在一陣陣痙攣、抽搐、惡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找個清靜的地方大吐一場。他經常忍受人們的白眼和奚落,這對於從小到大都一直備受尊重的他來說,該是怎樣一種傷害啊!

如果推銷會員卡隻有“掃樓”這一種方法,那麼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去,也很少有人能夠成功。但是他堅持住了,並且積極從中尋找到了訣竅。2004年初,他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銷售公司。

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沒有經曆過當年的“低人一等”,哪裏會有日後的“高人一籌”呢?

人們往往總是羨慕那些成功人士能夠高人一等,風光十足,卻忽視了他們曾經“低微”的經曆。所以,處於人生低潮的我們,不要因為現在的生活就放棄自己,隻要自己肯努力,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2.處事要懂“滑字訣”

蕭、韋軍之調法,侍專學“滑字訣”,蓋無好主意,滑乎其不得不滑也。

——引自《曾國藩的做人三十六字訣》

“滑”字既有貶義,也含有積極的含義。危急之際,它可以緩和矛盾、化解危機,是辦事時一種有效的潤滑劑。但誤解其意者往往由此走上歧路。曆代由滑而奸者,幾乎無人不身敗名裂,實在可歎可怖。

“滑”本意是指路麵光滑、滑溜,難以站穩的意思,但引申之後則有搪塞、敷衍、瞞哄之意,也就是以“圓滑”的方式進行搪塞、敷衍或瞞哄,將事情應付或蒙混過去。

明代人呂坤在《呻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意思是說糊塗人雖然不大明白事理,但是隻要經過開導,就可以使他們恍然大悟,因此比較容易;而那些明白人一旦犯起糊塗來,要使他們清醒過來,就很難了。

仔細琢磨,此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糊塗人比較謙虛,對他人不存在成見,因此更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和幫助,從而明白一些事理;而聰明人卻不同,常常固執己見,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一旦誤入歧途,那就隻能是迷上加迷了。因此,與其做那種固執己見的明白人,還不如做那種能夠接受別人建議和幫助的糊塗人。

在為人處事方麵,我們有時候就不妨采取這種“難得糊塗”的“滑字訣”策略。這裏的“滑”即隻做表麵上的敷衍,而不做認真應對的態度。在某些情況下,采取敷衍的手段是一種最為恰當的方式。

曾國藩一直信奉程朱理學,對“滑”字本來是十分反感的,在他的多處言談中,都對浮滑之人表示不滿。在一般人眼裏,“滑”字是貶義的。但如果結合社會生活中的實際考慮,“滑”字並非一無是處,在特定條件下,它反而會發揮積極的作用。曾國藩的傳世文獻中,隻有在給胡林翼的一封信中談到“滑”的重要作用,並總結出一“滑字訣”。

很少有人說曾國藩為人圓滑,他自己也自詡為拙實誠信之人,極少有圓滑的表現。但他在辦事過程中,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他與胡林翼所談的蕭、韋二軍的調動之失,是不得不滑,可算一例。

鹹豐三年(1853),曾國藩在籍辦團練時,鎮壓起事群眾。當時在益陽發生了一姓馬之人造反一案,此人已被官府殺死,他的許多親友也遭到株連,四處逃匿。後來曾國藩親自密訪調查,發現純屬冤案。關於善後處理一事,他專門給當時的湖南巡撫張亮基寫了封信,提出建議。他說:“益陽馬案,弟明查密訪,實為冤獄,前此本未入奏,公亦不必故為掀簸,博平反之名,而無當於事理。但使各捕稍弛,渠家三十餘口不必逃匿,親信數十家不更株累,亦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