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退為進,占據先機
必須變動不測,時進時退,時虛時實……如慮賊抄我軍後路,即退保樂平,亦無不可,不必定有進而無退也。
——引自《曾胡治兵語錄》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麵臨著各種選擇,進和退、利和弊、遠和近、好和壞、得和失,是經常掛在人們心頭的難題。聰明的人,能夠以獨特的博弈思維方式,見人所未見,知人所未知,隨機而動,適時進退,立於不敗之地。
做人不可處處爭強好勝,不要遇事就和人硬碰硬,應該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處處和人硬來,最終可能雙方都頭破血流,懂得退讓並非是示弱的行動,而是智慧的表現。
在要求朝廷放權的時候,曾國藩就采用了以退為進的方法。當時他對湘軍的控製權力並不大,要想從清廷那裏得到掌握整個軍隊的權力,得到更多的糧餉和資金,是不可以直接向皇帝要求的。為了達成目的,曾國藩隻能以退為進。結果雖然因種種因素失敗了,不過他的方法卻是可取的。
這件事情發生在太平軍起義的過程中。
1855年,曾國藩帶領湘軍進軍江西,先是在湖口失敗,之後又在九江再次失敗。軍事上的進展毫無起色,清廷的地方官員又多次設卡,曾國藩對此十分懊惱。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之後的一年,湘軍相繼取得了一係列進展。但是曾國藩上書要求自己來指揮九江戰事的提議再次被否決,清政府似乎有意削弱他的兵權。麵對這樣的情形,曾國藩心灰意冷。他以父親過世過於悲傷的理由,上書回到原籍,對軍務撒手不管,變相地向朝廷抗爭。希望這個以退為進的策略能夠奏效,引起朝廷的重視。他未等到清廷下諭旨,就和弟弟擅自回去了。但是清廷並沒有采取什麼懲罰措施,不僅賞假三個月,還禦賜治喪費400兩,命他假滿後回營。曾國藩沒打算從此就順從朝廷的旨意。他在謝恩折中,提出了種種苦惱,要求在家終老。果然三個月之後,曾國藩沒回營,朝廷也正如他所料的,一遍遍催促。曾國藩見時機已到,就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討價還價。出乎意料的是鹹豐皇帝並沒有答應他的請求,而是準許他在家守製。
幸虧當時湘軍上下團結一致,以胡林翼為首的將領多次上表奏請起用曾國藩。直到1858年,江浙一帶戰事吃緊,鹹豐帝才不得不將曾國藩調回原職。
“以退為進”未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曾國藩自己總結,是因為自己露出太大的破綻。鹹豐帝一下子就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就借此給了他個下馬威。
由此看來,要想把“以退為進”的方法運用得當,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一定得不著痕跡才能奏效,就連聰明如曾國藩都沒有施展成功。不過,以退為進的確是一個“遠見卓識”的做法,曆史上也有不少人在這一點上運用的極為恰當,且非常成功。這些人能夠不被眼前的暫時的、局部的現象所迷惑,能洞察事物發展的動向,預測未來的趨勢,調整自己的行為,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就退,繼而取得令自己最滿意的效果,從而達成目的,從中取利。
春秋時期,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晉文公做霸主的願望首先受到了楚國的反對,於是進行了一場戰爭。戰爭開始的時候,楚軍一進軍,晉文公就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便想不開了,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