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有誌者,方能行天下(3)(2 / 3)

狐偃對眾人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麵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裏,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楚軍統帥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辭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就用兩麵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麵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上揚起一陣陣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軍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被晉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軍占領了楚國的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

晉文公表麵上做出主動讓步,讓楚國先進軍,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巧妙的策略。通過這種讓步,晉國在道義上做到了仁至義盡,讓楚國不再有攻擊的口實。正是這種巧妙的安排,讓晉國不費力氣地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並且揚威於天下。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極地退,被動地退,而是主動地退,是通過退讓而尋找進的機會,積累進的力量。後發製人應相機而動,不可拘泥於法。

一個擁有較高智慧的人,是不會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他們寧可退後一步,做出必要的犧牲來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不要意氣用事。三思而後行,不但是一種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博弈生存策略。“進”固然非常重要,但“退”有時亦要有方略,“退”一步是為了將來可以“進”十步。

6.做事需要有恒心

吾輩讀書唯“敬”字、“恒”字二端,是徹始徹終工夫。於進德則持之以“敬”,於修業則貞之以“恒”。即時文一事,亦不可少有間斷,久之自然精進,猶長日加益而人不覺也。

——引自《曾國藩語錄》

在晚清的眾位名臣之中,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無一不是人中龍鳳,聰明絕頂,唯有曾國藩是個例外。他既非天縱英才,也無權勢人家的庇佑。他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一位“中興第一名臣”,對後世的很多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人物,與他持之以恒的處事方法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七八歲的時候,父親竹亭帶著他和年僅四歲的妹妹曾國蕙一起出門訪友。當時正值三月,微風拂麵春草綠,蝴蝶也在周圍翩翩起舞,三人都為沿途的美景所折服,心情自然大好。竹亭公一生向學,但是隻中得個秀才,並無其他功名。因為自己沒有實現當官的理想,所以他將厚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很重視對他們的教育,隨時隨地都可能傳授知識。

在此之前,竹亭公剛剛教過孩子們對對子,所以此時,他就想考考他們,看兄妹二人是否已經心領神會。他見路邊的狗尾草,信口說出了一句上聯:“狗尾草。”

沒等曾國藩反應過來,妹妹曾國蕙已經脫口而出:“鳳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