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有誌者,方能行天下(2)(2 / 3)

“近日公事不甚認真,人客頗多,誌趣較前散漫,大約吏事、軍事、餉事、文事,每日須以精心果力,獨追幽奧,直湊單微,以求進境。一日無進境,則日漸退矣。以後每日留心吏事,須從勤見僚屬、多問外事下手;留心軍事,須從教訓將領、屢閱操練下手;留心餉事,須從慎擇卡員,比較人數下手;留心文事,須從恬吟聲調、廣征古訓下手。每日午前於吏前、軍事加意;午後於餉事加意;燈後於文事加意。以一縷精心,運用於幽微之境,縱不日進,或可免於退乎?”

曾國藩辦事十分勤奮,這在他任直隸總督時表現得最為突出。

1869年初,他進京見陛下,這是他自從離京後第一次回京,前後已十幾年。當時直隸雖是京畿重地,吏治腐敗卻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官員疲玩,訟案堆積如山,民怨沸騰。所以,曾國藩一上任,就拿整頓吏治開刀。吳橋知縣王恩照、曲陽知縣萬亨泰、武強知縣王庶曾、遷官知縣周培錦、冀州知州宋炳文、保安州知州李作棠、懷安知縣穀洪德,這些人性情疏懶,不理訟獄,曾國藩一律奏請革職,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飭,吏治民風,為之一振。

在直隸總督任上,曾國藩最費心的便是處理積案。據吳汝綸記載,曾國藩辦理積訟,從同治八年四月起到十一月止,結銷新舊各案40191起;從同治八年十二月起到同治十年十月止,連同閏月,共24個月,又結案90155起。平均算下來,前一段時間,每天180多件,後一段時間,每天也要處理120多件,其勤奮程度,實在令人瞠目。在他的督導下,直隸吏治迅速改觀。清廷稱許曾國藩“辦事認真,幹吏治民風,實心整頓,力挽敝習”。

從曾國藩一生做事風格我們可以看出,“勤”字是其成功的主要秘訣。其實這是一個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因此也談不上秘訣,就看有沒有這種毅力做下去了。

告誡部下時曾國藩最常用的就是“勤”字,他說過的勤奮之道,“精力雖至八分,卻要用到十分,權勢雖有十分,隻可使出五分”。則勤沒有限製,越勤越好。勤字不僅可以積少成多,還可激勵士氣,振作精神。曾國藩把勤字的表現歸納為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者,如作吏則親驗命盜案,親巡鄉裏,治軍則親巡營壘,親探賊地是也;心到者,凡是苦心剖析,大條理、小條理、始條理、終條理,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認真看公牘也;手到者,於人之長短,事之關鍵,隨筆寫記,以備遺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囑也”。後來他又總結出了三勤。刻刻督教,是口勤;處處察看,是腳勤;事事體恤,是心勤。有此三勤,自能與弁兵聯絡一氣。這五到三勤是曾國藩對“勤”字的深刻體驗和歸納總結。綜觀曾國藩居官從政,無論辦什麼事情,五到三勤都有充分體現。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的吳汝綸經常伴隨其左右,隔日就拜見一次。後來吳汝綸出任知州,曾國藩教導他說,居官之法不外“勤慎”二字,“勤”字以親理細事為先。曾國藩自己事必躬親,從而保證了每件事都能按質按量完成,很少疏失。而李鴻章則與之不同。李鴻章告誡吳汝綸,為官不必親理小事。吳汝綸比較二人優長,還是覺得曾國藩說得更有道理,決定以他為榜樣。但做了幾天就受不了,其中勞心勞力,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因此他對曾國藩更加佩服。

由此可見,親自做事、事必躬親,能做到“五到”“三勤”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除非有頑強毅力和堅定誌向,否則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而且這樣做對一個人的身體也有消極影響。以曾國藩之善於養生,僅僅活了60多歲,與他一生操勞不無關係。因此,“勤”字也要有個分寸。

4.拒絕平庸,成就卓越

不如安分耐煩,寂處裏閭,無師無友,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此則我之所期於諸弟者也。

——引自《曾國藩家書》

成為人中龍鳳曆來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自己也應該時常鼓勵自己成為精英。所謂的精英和聖賢同常人在出生時是沒有什麼分別的。那些史實傳說中異於常人的出生,隻不過是為了給原本傳奇的人再加一筆神秘而已。我們為什麼不敢否認自己平庸,不敢搏一下,做第一等人物呢?

曾國藩生於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一個普通農家,他一出生就被灌輸了人非生而平等的理念,皇族八旗子弟是高於漢族的。但是幸好還有一條道路可供選擇,那就是學而優則仕。少年時代的他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為了實現報效祖國的誌願,經曆了一番寒窗苦讀,最後成為萬千讀書人中的佼佼者。在他第一次進京赴考的準備過程中,他曾經做過這樣一首詩: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雲夢吞如芥,來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一個年輕人在當時敢於說出“氣吞雲夢、鏟平君山”的話語,自當令人刮目相看。雖然當年的恩科他並沒有被錄取,但是他有著做第一等人物不落人後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