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不是讓人一味的含而不露。一個人的才能如果不顯露出來,誰也不知道你的才華,那恐怕隻能浪費了。問題是要把握時機,知道什麼時候顯露,顯露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因情況而異。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一般情況下不要露,也不能一次將一切和盤托出、露出底細。
1.以“渾”處世,深藏不露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規模宏遠,而其訓誡子弟,恒有恭謹厚藏,身體則如鼎之鎮。以貴淩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此易達事耳。聲樂嬉遊,不宜令過。蒱酒漁獵,一切勿為;供用奉身,皆有節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又宜數引見佐吏,相見不數,則彼我不親。不親,無因得盡人情;人情不盡,複何由知眾事也。數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經營四海之誌,而其教誡子弟,則約旨卑思,斂抑已甚。
——引自《挺經·堅忍》
有人說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取得功成名就的原因,就是深諳藏鋒不露之道。藏鋒不露,在曾國藩的智慧字典裏就是一個“渾”字。“渾”字雖不能說是曾國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卻是眾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但曾國藩也並非從一開始就認識到這個字的妙處。在經曆了一係列的挫折後,他才領悟到,若想成就一番事業,無論為人為己,為國為家,都應有技巧,“渾”字猶不可缺。
曾國藩由於從小受到家風的影響,生性剛硬倔強,這是一種性格優勢,但也會帶來消極後果。初入仕途,他本著為民請命、扭轉危局的目的,采取了較為激烈的做法。
道光皇帝去世後,鹹豐繼位,他趁新皇帝求治心切的機會,連上四奏,極陳天下弊政,請求革舊立新。皇帝未予重視,他竟在朝堂上當麵指責皇帝,差一點兒受到嚴懲。帶兵以後,因無實權,為求辦事速效,他又與地方官員發生了激烈矛盾,甚至他為清廷賣命的衝勁兒和驚人的能量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最後的結果是,鹹豐七年(1857)他被迫居家守喪。一年後,由於胡林翼的活動和推薦,他才得以再次出山。
經此挫折,曾國藩性格開始了一生中最大的轉變,也領悟了許多處世謀略。“悔字訣”就是在這期間悟出的。曾國藩也給予“渾”字極大的重視。
清人鄭板橋曾經在家裏題過“難得糊塗”四個字,還說“聰明難,糊塗更難,由聰明而糊塗更是難上加難”。聰明人多自以為聰明,往往樂於顯露;而糊塗則要求人佯為不知。所謂的糊塗並非渾渾噩噩,而是隱藏聰明的策略,已經被人總結成了為人處世的智慧。曾國藩早年鋒芒太露,為當權者所忌。曾國藩為鹹豐帝所猜忌,就是因為當時其他官員對鹹豐帝說,“曾國藩不過一匹夫,一回鄉舉兵,應者雲集,實在可怕”。再加上曾國藩氣勢逼人,激化了同其他官員的矛盾。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過於顯露自己都有壞處。
曾國藩自從被朝廷外放以後,深切感受到了“外吏之難,蓋十倍於京輦”這句話的含義。經過幾次挫折以後,他也學著糊塗了。
曾國潢脾氣不是很好,他讀書不如曾國華、曾國荃勤奮,學問基礎也稍差。加上他惹事比辦事多,曾國藩認為他不適合從軍從政,便將他打發回家去了。曾國潢本想借兄長帶兵之機撈個一官半職的,卻被趕了回來,心中不服氣。他在家主持家務、照顧老人、教育後輩,但也時常借兄長之勢到處出頭露麵,甚至帶人捉拿起義百姓,送交官府殺掉。曾國藩多次告誡他,“處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藏身匿跡,不可稍露圭角於外”,讓他少管地方上的事務。經多次告誡,曾國潢有所收斂,後來也未從過軍,一直在當曾家的大家長,倒也井井有條。
經過鹹豐年間數年的反省,曾國藩對“渾字訣”給予了極大的重視。他不僅力糾此前知而不能行的毛病,還將此作為衡量人才的一個標準,同時諄諄告誡部下,要學會用“渾”字處理難為之事。
李鴻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才華橫溢,見識高遠。他剛投身到曾國藩幕中時,曾國藩並沒有立即應允,而是百般刁難。曾國藩曾對手下人說,這是要磨去其身上的書卷氣,使他知道世事艱難,學會收斂。後來李鴻章留下充當幕僚,出了不少主意,許多奏稿也是他起草的。曾國藩對李鴻章的才華很賞識,但覺得他棱角太分明,聰明外露,應當改正。所以他給李鴻章寫了幾封信,都說及此事。為了幫助李鴻章改正,曾國藩一直將他留在身邊,加以教導。直到認為已經可以了,才派他出去練兵,獨當一麵。即使如此,他仍不時寫信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