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忠誠務實,贏得理解和信任(3)(1 / 3)

曾國藩在其一生中始終盡忠報國,克己省身,器量過人,在長期的作戰生涯中,發現和培養了不少精忠報國之才。這其中,江忠源、羅澤南、李續賓等戰死沙場,塔齊布、李續宜、江忠義死於勞累過度。另外曾國藩的不少幕僚偏將,或者從書生而投筆從戎,或者由很低的職位被提拔重用,他們都沒有辜負曾國藩的希望,成為各個領域中的佼佼者,為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不遺餘力,忠心耿耿。湘軍以及後來的淮軍勢力不斷擴大,成為遍及東南半壁江山的龐大集團,曾國藩就是這個集團的精神領袖;

在曾氏兄弟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該是靜思謙退、保泰持盈的時候。而這時,有些人在勢盛之時,頭腦發熱,讓欲望的火焰障住了雙眼,總想再越雷池一步。當時風行一時的“勸進”浪潮,著實給曾國藩出了一道難題。

有一則筆記是曾國藩的一位朱幕府所記南京城攻破後的湘軍秘聞:

當曾國藩在南京破城,太平天國覆亡,進入殘破不堪的石頭城後,全城餘燼未息,頹垣敗瓦,滿目荒涼,慘不忍睹。一天晚上,約11點鍾,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進入臥室小憩,湘軍的高級將領約有三十餘人忽然雲集大廳,請見大帥。中軍向曾國藩報告,曾國藩即問九帥有沒有來(九帥即其弟曾國荃),中軍回複以未見九帥,曾國藩即傳令召見曾國荃。曾國荃是攻破南京的主將,這天剛好生病,可是主帥召喚,也隻好抱病來見。曾國藩聽到曾國荃已到,才整裝步人大廳。眾將肅立。曾國藩態度很嚴肅,令大家就座,也不問眾將來意。眾將見主帥表情如此,也不敢出聲。如此相對片刻,曾國藩乃命隨員去拿紙筆。隨員送上簿書紙,曾國藩命換最好的大紅紙,就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擲筆起身,二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室。眾將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國荃來到書案前,見曾國藩寫了十四個大字,分兩行上下聯: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國荃讀此聯時,起初好像很激動,接著有點淒然,最後則是惶然。眾將圍在曾國荃之後,觀讀聯語,有點頭的,有搖頭的,有歎氣的,有熱淚盈眶的,各式各樣表情不一;然後曾國荃用黯然的聲調對大家宣布說:“大家不要再講什麼了,這件事今後萬萬不可再提。有任何枝節,我曾九一人擔當好了。”

這一段筆記顯示了南京城破後,當時湘軍確有擁立曾國藩為帝的想法,這可是成則為王、敗則誅殺九族的危險舉動,所以誰也不敢明言說出口。曾國藩明知眾將來意,也不說破,隻用十四字聯語作答,相互之間都不點破。

其實,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部將即有勸進之說,而胡林翼、左宗棠等都屬於勸進派。

胡林翼曾給曾國藩送過一張小紙條,悄悄放在曾國藩的桌幾上,上邊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見之,惶恐無言,將紙條撕個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左宗棠寫好這一聯後,便派專差送給胡林翼,並請代轉曾國藩。胡林翼讀到“似可問焉”四個字後,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改,加封轉給了曾國藩。曾國藩看後,將下聯的“似”字用筆改為“未”字,又原封退還胡。胡見到曾的修改,在箋末大批八個字:“一似一未,我何詞費!”

曾國藩改了左宗棠下聯的一個字,其含意就完全變了,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所以胡林冀有“我何詞費”的歎氣。一問一答,一取一拒。

曾國藩的門生彭玉麟;在署理安徽巡撫、力克安慶後,曾遣人往迎曾國藩。在曾國藩所乘的坐船猶未登岸之時,彭玉麟便遣一名心腹差弁,將一封口嚴密的信送上船來。.於是曾國藩便拿著信來到了後艙。但展開信後,見信上並無上下稱謂,隻有彭玉麟親筆所寫韻十二個字:

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這時後艙裏隻有曾國藩的親信倪人皚,他也看到了這“大逆不道”的十二個字,同時見曾國藩麵色立變,並口不擇言地說:“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的字)他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接著,曾國藩便將信紙搓成一團,咽到了肚裏。

曾國藩不敢乘而進,是怯懦,頂住眾人的壓力,是勇敢。這進退去從之間誰能分辨得清,誰又能把握得好呢?曾國藩熟讀儒家經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學家,他堅拒稱帝的事,尤能反映其品格特征和處世風格。

7.人才選拔最重忠義樸實

在純樸之中選擇人才……觀人之道,以樸實廉潔為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