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忠誠務實,贏得理解和信任(3)(3 / 3)

為了使湘軍不出現綠營軍毫無鬥誌的情況,曾國藩主張“軍營宜多樸實而少心眼的人,這樣風氣易於醇正”;強調“凡官氣重,心眼多的,一概不要”,並明確規定:湘軍不用入營已久的兵和守備以上的官。試圖用這種辦法來摒除軍隊中的氣。他說:

有取人的範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話為要點。辦事的方法,以“五到”為要。“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如作吏就要親驗命盜案,案巡鄉裏,治軍就要親巡營壘,親探賊地。心到,即凡事苦心剖析,哪個是大條理,哪些是小條理,哪些是初始的條理,哪些是最終的條理,都要整理出端緒,加以區分,又依其類別,加以綜合。眼到,如著意看人、認真看公牘。手到,是要對於人的長短、事情的關鍵,隨筆寫記,準備遺忘的時候用。口到,指使別人的事,既要有公文,又要苦口叮囑。

曾國藩主張重操守、輕官氣以及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選將要求,就是盡量舍棄一切官氣重、心眼多、浮滑取巧之人,而選用那些能夠耐勞實幹、不浮誇虛飾者為將。這種做法無疑對提高整個湘軍的戰鬥力和耐久力極為有利,從而使湘軍在與太平軍對抗的過程中,迅速成為一支最悍強的力量。

第四.“打仗堅忍”。

曾國藩自己非行伍出身,他以儒生治兵,建軍之始也沒多少軍事經驗,但他知道行軍作戰備嚐艱苦,將領平時須帶兵士嚴加訓練,整肅營務;戰時則要有臨陣膽識,敢於衝鋒陣陷。因此,他選將以“耐冷、耐苦、耐勞、耐閑”為警句,提倡“習苦為辦事之本”,具有苦熬苦撐、敢與對手頑抗到底的決心和勇氣。薛福成後來評論曾國藩時,稱他率領湘軍將領和士兵,“立堅忍不拔之誌,終於練成勁旅”,後來“數年坎坷艱辛,在成敗絕續的關鍵時刻,不惜孤注一擲,與命運抗爭;當危疑震撼之際,常常百折不回”。薛福成對曾國藩的評價自然有溢美之詞,但毋庸置疑,曾國藩“打仗堅忍”的選將要求,對提高湘軍士氣和軍事素質是相當有成效的。

仔細分析以上四條湘軍選將的要求,可以看出曾國藩反複強調和首先要求的是將帥的品質操守,也就是注重“德”而不是“才”。因為不論是“血性”、“廉明”,還是“樸實”、“堅忍”,均屬於思想品德範疇。作為封建社會末代的道學家,曾國藩主張“才生於情”,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乃是至關重要的基本條件,才能的優劣都要以此為前提。他說:

有德而無才來輔佐,就會近於愚人;有才而無德作為骨幹,就會近於小人。……二者既不可兼,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慮人。自修的方法,觀人的術略,都以這一點作為衡量的標準就可以了。

另外,關於“文人帶兵”的思想,也與曾國藩低調做官的哲學是緊密相連的。中國舊知識分子建傳統文化思想精神之中的保守者和創新者,他們往往將作為精神價值的“忠孝禮義”視同生命,為做到這些節義之事,他們往往雖萬死而不辭。曾國藩要立文人帶兵的思想,正是要利用文人較高的智商和急欲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調動起他們的忠誠,為剿滅太平軍而拚死效力。故曾國藩在選拔將官時,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書生為將。據曆史學家羅爾綱考證,在湘軍的將領中,書生出身的人占可考人數的近百分之六十。

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與曆史學院副院長隋麗娟,在以階級論觀點評價曾國藩的文人帶兵思想時說:“加入湘軍的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深受理學的影響,既懂得一些軍事戰略戰術和用軍之道,又善於總結實際經驗,在戰爭中磨煉出堅強的意誌。於是他們走出一條以文人帶兵打仗的途徑。”

從1854年湘軍建立,短短幾年內湘軍便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新而且完整的從選將、培養到使用的製度,使湘軍將領和湘軍整體的素質和戰鬥能力較綠營軍有明顯改觀。單就草創之期所選用之將領的年齡計,就比綠營軍的平均六十歲,降至三十幾歲,而湘軍中作為最年長者的羅澤南也僅有四十六歲,可謂生龍活虎,煥然一新。在人才的選拔上,曾國藩尤其有一套聚攏人才、培養人才和任用人才的有效方法,使湘軍上下英才濟濟,各盡其能,為湘軍的日後強大奠定了十分堅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