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忠誠務實,贏得理解和信任(2)(1 / 3)

4.以忠心贏得信任

凡辦公事,須視如己事。將來為國為民,亦宜處處視如一家一身之圖,方能親切。

——引自《曾國藩嘉言·修身篇》

沒有哪一個領導者會喜歡不忠之人,不管是士兵之於將帥,還是群臣之於皇帝,不忠是最不能饒恕的品質缺陷。曾國藩是漢人,雖然朝廷在他位高權重之時一直保持警惕,對他懷有疑心,但是他以自己的忠誠贏得了朝廷信任,也就獲得了平安。

曾國藩踏入仕途時,整個官場已經是暮氣沉沉了。鹹豐皇帝登基後,下詔求言,對很多官員來說這不過是個過場戲。但是年輕氣盛、一心以天下為己任的曾國藩認為,這是革除官場積習的大好時機,於是他接連上了幾個奏折,但是並無實際成效。曾國藩認為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言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更是憤懣,於是又上了奏折,這次批評的對象直接指向了皇帝本人。 第一條是“敬慎”,皇帝隻注意細枝末節,而不顧國家大事,沒有全局遠大的目光,如此一來臣下也就隨之著眼於瑣碎之處了;第二條是“好古”,皇帝鍾情典籍、讀書習字,本是好事,但也會流於附庸風雅,而且不重視別人的新見解;第三條是“廣大”,皇帝知識淵博,見識超遠,但是若不學習就會容易剛愎自用,不聽旁人之言。

這份奏折措辭激烈,曾國藩自己也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折子初上時,餘猶恐犯不測之威,業將得失禍福置之度外。”他認為自己的忠心日月可鑒,把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鹹豐皇帝看了之後果然大怒,立刻召來軍機大臣,要將曾國藩嚴懲不貸。曾國藩會試時的房師季芝昌恰好正在旁邊,為他求情說“這是臣的門生,向來愚戇,請皇上寬恕。”尚書祁雋藻也一同叩頭求情。鹹豐皇帝畢竟不是一個昏君,再次閱讀之後,也看出了曾國藩的一片忠心,後來不僅對他“優詔褒答”,還說“敢言必能負重”。

明白事理、懂得厲害關係的領導者,知道唯有像曾國藩那樣忠心耿耿的大臣,才是真正在為自己的利害打算的,因此能夠信任地把關係重大的事情交給他去負責;而那些以諂媚之道待主的人,隻能夠得一時之歡心,而且聰明的領導者就算情感上喜歡,也未必會把重要之事交由他們處理。

曾國藩給皇帝的第一印象就是絕對的忠心。如果皇帝能夠放心,那麼他就可以去做事了,一展宏圖也是指日可待。試想,一個人縱然才華蓋世,但是如果不為朝廷信任的話,又怎能得到重視呢?而且恐怕才氣越高,猜忌越盛。曾國藩的這一步,為他日後的成功作了良好的鋪墊。

明朝有以罵皇帝出名的清官海瑞,他以死上書,批評嘉靖整日迷於道術,不理朝政。嘉靖雖怒,但是也知道他是個忠誠之人,隻是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便將他投入了監獄,嘉靖死後方才出獄。海瑞的此舉為自己贏得了民間和朝廷的敬仰,此後一再受到重用。

曾國藩和海瑞一樣,都以對家國負責為忠,所以才敢一再上疏。在此後的仕途中,曾國藩也是以自己的忠心,一次次化解了清廷的懷疑,盡忠報國,最後達到了事業的高峰。

5.明“識”乃成功之基礎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引自《曾國藩家書》

什麼是成功的基石?一千個人會給你一千個答案,但是這些答案中一定有一些是重疊的。我們總是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例如他們怎樣由一貧如洗變成百萬富翁,怎樣由一文不值變成使人崇拜。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無論他們談論的內容是什麼,他們都在無形中突出了自己是因有先見之明,才取得成功的。

見識,其實是一個人成功所必需的事項之一。何為見識,就是你要做到明曉大體,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這無疑是很難做到的。有人也許會說,上天肯定在造人的時候不公平,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上天忘記將這一點放進我的腦袋裏了。其實要做一個有識之士並非難事。每個人在出生時,就都被賦予了發現的雙眼,隻要你善加利用,就一定能夠做到。

曾國藩認為如果要做一個有識之士,就必須要達到一個“明”字。這個字既是光明的明,也是明白的明。翻開詞典,找到這個字,你會看到很多解釋。但是有些時候,字並非字麵上看上去那麼簡單。就拿這個“明”字來說,曾國藩在不同的方麵,賦予了它許多不同的含義。作為一個官員,治國就必須要為你的百姓負責,你要做到明,也就是明達公正;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你更要明,聰明機敏,明哲保身。你要為你的國家盡忠,所以在鑒別選優人才上,要有識人之明。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你自己,在修身養性上,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知曉天命。簡單地說;就是要想做個有見識的人,首先要學會認識你自己。